(一课时)
学材分析
科学探究始于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能够获得对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认识。课文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我看到了什么?"课本上印着一棵树的图像,看了图能回答"我看到了一棵树",但是看到的内容是有限的。 2、想想平时曾经看到的树,课本上用了六幅照片作为举例,介绍平时曾经看到过的树的一些样子。 3、"如果现在来到一棵树下,我想观察什么?"这句话的含义,从科学观察方面说,是学生在进行观察前向自己提出观察任务:我选择哪一棵树,选择树的哪一个方面或哪一个局部观察。 4、"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呢?"这是引导学生考虑观察的方法。 5、课文的最后两句话,表达的是科学观念、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要求。总的来说,要教学生从树的生长变化中观察树,从树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关系中观察树。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直接体验,观察往往停留在单纯用眼睛看的阶段上。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观察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主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亲历一次科学观察的过程。
学习目标
1、科学探究:引导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的过程,能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观察过程中形成对科学观察的感性认识,体验科学观察的乐趣。
3、科学知识:对一棵树有一个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是观察。
导学方法
观察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一棵树的观察,形成对科学观察的感性认识。
教学材料准备
树的图片(或树的一幅画)
教学流程:
1、谈话引入对树的观察
(1)师:同学们,在校园里、在每天上学和放学的路上、在山上,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树,你有没有仔细地看看它们? (2)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树,比一比谁的发现多。
2、看图片上的树
(1)出示一幅树的图片。
(2)师:这是一幅大树的图片,仔细看看这棵大树,告诉大家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比一比谁看得仔细说得多。
(3)学生看一分钟。
(4)组织学生交流、倾听。
3、回忆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什么
(1)师:这只是图片上的一棵大树,我们看不出更多的东西,回忆一下你看到过的一棵真正的大树,说一说你在树上或树下曾经看到过什么,先小组内说一说。
(2)小组交流。让学生把看到过的情况在小组里说一说。
(3)全班交流、讨论。
(4)师: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情况比图片上的发现是多还是少?为什么会多呢?
4、引导学生从看树到观察树
(1)师:如果我们现在到一棵真正的大树前再去看看,你会不会看到更多呢?
(2)师:为什么再去看看会看到更多的内容呢?
(3)师:当我们想要了解的更多,知道的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5、交流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1)师:如果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想一想你想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才会了解这些观察内容的更多知识呢?小组里讨论一下,看看你们组有哪些观察的内容和方法,如果太多了记不住,可以记录一下。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倾听。
每一组都上台来说一说观察的内容和方法,其他组的同学听听这一组的观察内容和方法是否可行,可以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6、实地观察一棵大树
让学生来到校园里的大树前自行观察一棵大树,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作好观察记录。教师观察学生的观察活动,适当的时候加以指导。
课后反思
经验与体会
(一课时)
学材分析
用各种简便方法描述树的样子; 用观察记录、实物标本、拓印资料说明树的特点; 我能按别人的描述找到这棵树.
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我的大树”一课是学生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对所观察的结果进行描述,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观察成果的一课。这是我们对科学研究的首次描述,对学生的要求不宜过高。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用“我用什么办法进行观察,我观察到了什么”进行描述。本课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
学习目标
“我用什么办法进行观察,我观察到了什么”对观察结果进行描述。
、图画、拓印等方法记录自己对大树的观察。
“世界”的奇妙与生命活力。
导学方法
观察、拓印、文字描述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树的拓印方法
教学材料准备
蜡笔、白纸
教学流程:
一、交流上节课观察到的内容
,上节课我们观察了一棵大树,并作了记录,今天来开个观察成果交流大会吧!
?
:先在小组内讨论观察到的内容,再派一个代表向大家交流小组观察到的成果。(观察大树时就是按这样的小组进行的)
。
让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