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痘和山羊痘分别是由痘病毒科羊痘病毒属的绵羊痘病毒、山羊痘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在皮肤上出现全身性痘疹,类似的病变常发生在咽部和气管粘膜,有时甚至发生在真胃内。在肺中发生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区。死亡率5%~50%以上。病原痘病毒(PoxVirus)为最大型的病毒;痘病毒属DNA型病毒,病毒粒子呈砖形或卵圆形,大小为170-250nm×300-325nm,有囊膜。培养特性:病毒在绵羊、山羊和小牛的皮肤、肾及睾丸的细胞培养物中产生细胞病变,并在连续传代后不改变其对绵羊的毒力。痘病毒的抵抗力:痘病毒对热、直射阳光、碱和大多数常用消毒药均较敏感,如55℃20min或37℃24h即可杀死病毒。对寒冷及干燥的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的痂皮中能存活42-48d。%福尔马林、3%碳酸、%碘溶液、3%硫酸和3%盐酸可在数分钟内使其死亡。流行病学 绵羊痘广泛流行于养羊地区,传播快、发病率高。所有品种、性别和年龄的绵羊均可感染,尤以细毛羊最有易感性,羔羊较成年羊易感。在自然条件下,绵羊痘发生于绵羊,不能传递给山羊或其他家畜。山羊痘病毒只能使山羊发病。病羊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能通过损伤的皮肤或粘膜侵入机体。饲养和管理人员,以及被污染的饲料、垫草、用具、皮毛产品和体外寄生虫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我国主要流行于冬末春初。该病一旦传播到无该病地区,就易造成流行。临诊检疫临床症状潜伏期为21天。(1)典型病例病初患羊体温升高,有浆液性、脓性分泌物从鼻孔流出。感染2-5天后在皮肤上可见明显的局灶性充血斑点。随后出现在腹股沟、腋下、阴唇、乳房、尾内面、阴囊和包皮等皮肤无毛或少毛处,甚至全身,出现红斑、丘疹、结节、水疱,严重的形成脓包。欧洲某些品种的绵羊在皮肤出现病变前可发生急性死亡;某些品种的山羊可见大面积出血性痘疹和大面积丘疹,可引起死亡。(2)顿挫型羊痘常呈良性经过。通常不发烧,痘疹停止在丘疹期,呈硬结状,不形成水疱和脓疱,俗称“石痘”。(3)非典型病例一过型羊痘仅表现轻微症状,不出现或仅出现少量痘疹。呈良性经过。有的脓疱融合形成大的融合痘(臭痘);脓疱伴发出血形成血痘(黑痘);脓疱伴发坏死形成坏疽痘。重症病羊常继发肺炎和肠炎,导致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而死亡。
动物检疫学绵羊痘和山羊痘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