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登上《纽约时报》头版-法律大理登上《纽约时报》头版 编者按:该文刊载于2013年11月22日《纽约时报》头版,作者为黄安伟(EDWARDWONG),文章略有修改。黄安伟是个有趣的记者,印象中的他擅长于中国政治新闻报道,尤其是高层政治。但这篇稿件体现了他的另一面:在生活片段中挖掘和提炼一些新闻线索。文/黄安伟实际上,《纽约时报》已经不是第一次关注中国的逆城市化现象,这份报纸一直在讨论中国中产家庭的新选择,离开城市,前往不发达的地区生活,当然初衷并不是为了更多的钱,而是健康和放松。我想这篇文章很容易让人产生两种感慨:一是感同身受,大城市的生活确实让人越来越疲倦和喘不过气;二是一种新的担忧,当越来越多的人前往大理,你我内心深处的那片精神净土,是否还能安好如初?但愿所有人都不做客居者,但愿中国处处是蓝天。郑远淘,33岁,翻译工作者,今年7月从北京移居到大理生活。他说:“我从来没有像现在一样感觉自由。”中国大理——对于土生土长的上海女人林莉雅(音译)而言,这是一个再寻常不过的早晨:去山边那所学校看看自己3岁的儿子;环绕洱海慢跑半个小时;最后去家附近的菜场逛逛,挑选些新鲜的蔬菜和肉蛋。林莉雅并没有生活在家乡上海,她举家搬迁到中国西南部的一座小城——大理生活。这一天,她结束了自己穿梭于蓝天白云下的晨跑,回到她与丈夫开设的一家海边客栈中,与北京来的游客闲坐漫谈。“我认为,真正的奢侈品应该是阳光、新鲜的空气和干净的水。”林说,“但是在中国的大城市,你得不到这些东西。”两年前,34岁的林莉雅和丈夫放弃了在广州让人羡慕的工作——林在一家挪威风险管理投资公司,林先生则经营有一家广告公司——他们告别了繁华的大城市,迁移到农村或不发达地区。这类人还有另外一个称呼,叫作“环境难民(environmentalrefugees)”。这种逆城市化现象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流行。当数百万贫困的农民为生计所迫,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务工时,另外一部分城市的中产家庭却在经历着一种反向的迁移。他们的选择背后,昭示着东部城市居民对城市污染、交通、生活成本等各方面的不满。以空气质量为例。部分中国城市空气中的颗粒物含量已经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设定的空气质量上限,而且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超过,而是超过整整40倍!去年11月,中国官方新闻机构报道称,一个居住在上海附近的8岁女孩被诊断出患有肺癌,她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肺癌病人。医生抱怨称,是空气污染害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像林女土这样的环境难民来自中国的各行各业,有商人、艺术家、教师或者厨师。尽管没有权威数据对此进行统计,但这类现象却在中国逐渐蔓延开。从安徽中部的小镇到西藏地区,越来越多的人在为更环保的生活迁移。当然,其中也不乏一群小资们,除了逃避污染,他们也在找寻一种不受束缚的城市生活。林女士对此的解释是:“在大城市里,你穿什么,吃什么,都会成为与别人比较的标签,很累。”云南大理成为了林女士新的归宿。,还拥有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之——洱海。大理一直深受欢迎,越来越多的白族当地人将他们的村社房屋出租给外来的汉人,后者很多背着简单行囊,从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这些经济发达但人口饱和地区而来,且没有购买回程的机票。在一个互联网论坛上,刚到大理定居的人们会交流讨论如何在古城租房,去何处购物,找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哪些本地学校是最好的。如今,这
大理登上《纽约时报》头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