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对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中学语文论文楹联文化对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 武晓丽在我国民族的文学艺术宝库中,楹联是一颗闪耀着奇光异彩的瑰宝。由于它集诗、词、曲、赋的精华,聚意美、声美、形美于一体,看起来整齐美观,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想起来意味深长,所以,虽然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它字数最少(一般而言),但却最富有中国文学的特色。它词约而义丰,有无所不包的内容;形小而质美,有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用途广泛,影响深远,被誉为“袖珍诗”、“诗中诗”、“两行诗”,深得我国人民的普遍喜爱,堪称我国文艺园地中雅俗共赏、精巧灵秀的文学奇葩。楹联,俗称对联,又叫对子,因它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故称“楹联”。发展到后来楹联就成了对联的一种雅称。它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文字所组成的。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又叫“出句”;后一部分称为“下联”,又叫“对句”。其基本特征是既“对”且“联”。所谓的“对”,即指形式上成双成对,上下联之间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句式相似,平仄相拗。所谓“联”,是指上下联的思想内容要紧密联系,相互照应,或相联、或相关、或相对、或相反地熔铸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表达一个完成的意思。中华楹联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千百年来,它所以能够始终畅行于文坛、活跃于民间,并成为一种雅俗共赏和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其关键是楹联文化本身所蕴含的丰富人文信息,包括立志、修身、净心、治学、处世等方面的智慧、道理与经验。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中华楹联文化教育,可以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以楹联的深厚人文蕴蓄去感化中学生,让其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也使自身的人文素养得以不断提升,引导他们形成温柔敦厚、知书达理的气韵与风范。楹联文化对于中学语文教学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究竟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我们将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进一步的探讨:,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叶圣陶说:“作文是各科学时思想品德的综合表现。”各级各类语文考试中,作文分所占比重都是最高的。文如其人,写作能力是个人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在古代,一篇文章定终身,现在国家教育部门也重新认识到了作文的重要性并在逐步提升作文分数比重。好的文章,语言要靓丽、有文采,这就必然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在斟词酌句上多下功夫。而楹联是对仗的艺术,它要在简短的两行文字里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语言的艺术是锤炼出来的,要锤炼到没有多余的字、句,锤炼到每一字每一句都成为联意的最精当的表达者。古代诗人都是很重视语言锤炼的,许多诗人写诗都是字斟句酌,苦心经营。所谓:“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新诗一联出,白发数茎生”,都说明了他们如何呕心沥血地进行字句的孕育、加工和锤炼。古今的许多佳联,在用字造句方面很是讲究推陈出新,同时又千锤百炼,合乎汉语的规范化要求,因而清新自然,生动感人,达到炉火纯青的至境。例如武汉黄鹤楼清代方维新题的楹联: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这副对联,上联突出“点”,下联勾勒“面”,极简洁概括而又极具体形象。尤其是上联的“参”字,下联的“缩”字,把黄鹤楼一楼耸立、三楚江河衬托拱卫之势生动地突现了出来,一“参”一“缩”,一扬一抑,化静为动,造境自然,栩栩如生。激浪催涛,广容滴水何嫌细;凌云擎日,更上层楼不厌高。这是鹳雀楼的题联。鹳雀楼在山西
楹联文化对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影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