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货币需求理论
第一节古典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费雪方程式
1、交易方程式:1911年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发表了《货币的购买力》一书,提出费雪方程式。
MVT=PT;
式中:M表示一定时期内社会公开流通的现钞数量;VT表示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P表示物价水平;T表示各类产品的实际交易量。
2、交易方程式的经济学意义:社会上流通的货币乘以某一时期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应该等于同一时期内经济中交易的货币总价值。(P151倒第14行)
3、交易方程式的假设条件:
(1)交易是货币需求的唯一动机。
(2)从长期看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不变。
(3)该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中。
Md=PT/VT;
4、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P151)
(1)交易规模:收入水平决定交易规模,收入越高,交易规模越大,货币需求越大。在充分就业下,交易规模不变。
(2)交易流通速度:表示每张钞票在一年内被支付的平均次数。主要取决于三种因素:A、社会支付制度,包括收入间隔期与支出模式。
收入间隔期指家庭每次获得收入所需要的间隔期。
支出模式指在收入间隔期内货币支付的习惯。
B、金融制度与习惯:
C、个人习惯财富及对未来收入与价格的变动与预期。
5、主要结论:在货币的交易流通速度不变的条件下,货币供给的多少直接影响并决定着物价水平的高低,两者同比例同方向变动。
二、剑桥方程式:
M=k PY
式中: k代表一定时期内,以实际货币购买量占实际;Y代表实际国民总收入。
1、 k=1/V y,其中V y,其称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指花费在最终产品和劳务上的每单位货币的年平均流通速度。
2、当货币供给发生变化时,以下三种情况必然会发生: (P153)
(1)当名义GDP保持不变,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必须按相反的比例变动。
(2)当物价水平与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不变时,随着货币供给的变动与实际GDP同向变动。
(3)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再增加货币的供给,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同比例上升。
三、两个方程式的区别: (P154)
1、费雪认为,货币只是一种交换媒介,人们只所以需要货币是为了满足社会的交易需求。剑桥学派认为,货币除交换媒介外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价值储藏,人们将货币看作是一种流动性好,但不能生息的资产,用它可以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其他资产。
2、费雪方程式是从社会产品生产者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货币需求的,认为货币需求只是社会交易的客观需要与钞票周转速度的被动反映,人们需要持有的货币数量必须以满足社会实物交易对货币的需求为前提条件,被称为飞翔的货币。意指在社会经济与市场中执行交换媒介而飞来流去的货币。剑桥方程式是从人们持有货币的主观愿望和货币资产存量的角度来考察货币需求的,重视货币需求占实际下,到底希望持有多少货币的问题。突出了持币主体的主观愿望和自主决策,被称为栖息的货币,意指持币主体依据自己主观愿望而保留在自己身边的货币数量。
3、费雪方程式从宏观的角度,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物价水平的变动。剑桥方程式从微观的角度来解释货币的需求,认为人们对持有货币多少是一个要经过比较其持有成本与收益后才能决定的自主决策过程。
4、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都假设在充分就业状态下。这时实际总产出将保持不变。
第二节凯恩斯学派的货币需求理论
一、货币的需求:又称为流动性偏好,指人们愿意在手头上保存货币的一种心理偏好。(P155倒第3段第1行)
1、货币的交易动机:指人们为应付日常消费与交易购买需要而必须持有的货币数量。(P155倒第1段第1行)
L1=L1(Y)=kY
2、货币的预防动机:指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而需要持有的货币数量。(P156第4段第1行)
L2=L2(Y,i)
3、货币的投机动机:指出于随时可能出现的有利情况从事交易而获利的目的而保持货币的一种动机。(P156倒第1行)
L3=L3(i)=-hi
货币总需求是由以上三种动机共同决定的,因此货币的需求函数可以写成:
L=L(Y,i)
(1)与收入水平同向变动;
(2)与市场利率反向变动;
第八章 货币需求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