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辛弃疾和郭沫若诗词中爱国情怀比较.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辛弃疾和郭沫若诗词中爱国情怀比较
内容摘要:辛弃疾和郭沫若在爱国情怀上的相同之处有: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深沉的爱恋;都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不满。两者的不同点是:辛弃疾的爱国是充满忧虑愤懑的,且有忠君思想的局限性;而郭沫若则是充满希望的,并与赞美自然相结合。形成其不同之点的主要原因有: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思想文化。
关键词:辛弃疾郭沫若诗词爱国情怀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现存词600多首。郭沫若是我国著名的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曾任中等要职。主要作品有:《郭沫若全集》、《中国史稿》等。辛弃疾是南宋时代的著名爱国词人,而郭沫若则是20世纪的伟大爱国诗人。他们的诗作中都表现出对于国家深沉的爱,其爱国情怀自然有其相同之处。然而,由于两人的时代背景与创作风格不同,思想上必然也有较大区别,所以诗词中的爱国思想也会有所差异。下面我们就对两位作家在诗词中体现出的爱国情怀的不同做了一番研究。

辛弃疾和郭沫若诗词中所表达出的爱国情怀是显而易见的。在这个方面,两位作者有着相同之处,下面我们就加以具体分析。

一个爱自己国家的人,一定会是眷恋祖国大好河山的人。两位诗人都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有这样一句: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1]郁孤台下一江水,成为了词人流不尽的伤心泪。词人独立造口,抬望眼,远望长安,却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可见对于北方沦陷区长期不得收复的强烈不满。这种对于失去的神州大地的缅怀之情正是来自于对于祖国山河深沉的爱。此外,辛弃疾在诸多词作中描写了壮丽阔大的神州河山,亦见其炽热的爱国之情。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也抒发了歌颂英雄、渴望报国的强烈感情。
同样,现代诗人郭沫若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时见笔端。诗人的《炉中煤》写于1920年,是其在日本留学时创作的一首新诗,表达了眷恋祖国的感情。在该诗篇中诗人把祖国看作是一位年轻的女郎。诗中有这样一句:“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由此可见,郭沫若抒发了对于祖国山河的热爱通常是直抒胸臆,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深沉的爱。除《炉中煤》以外,还有《晨安》中的“晨安!我年青的祖国呀!晨安!我新生的同胞呀!”也呼喊出了作者对于祖国的感情,今日读来仍让我们感到激情澎湃。

因为深沉地热爱着祖国,所以两位作者都表达过对于奸佞小人的不满。辛弃疾在二十年为官时期,受尽压抑、排挤的苦闷。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曾有这样的感叹:“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在屡次被弹劾或起用的情况下,他对投降派的弄权误国始终是有着强烈不满和反感的。在《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辛弃疾以汉武时期的陈皇后自比,又用玉环飞燕来暗示朝廷中的投降派。词中一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认为投降派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字里行间可见他对奸佞小人的厌恶与批判。
郭沫若对于奸佞小人的不满集中体现在《凤凰涅??》中。诗中有一章为“群鸟歌”,其中描写了岩鹰、孔雀、鸱枭、鹦鹉等凡

辛弃疾和郭沫若诗词中爱国情怀比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ohghkyj83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1-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