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探究
美国教育学家格兰特?威金斯认为,现代课程教育的基本单位是“问题”,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重新组织课程,并通过问题设计来组织课程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课堂就可以随意提问,频频发问,而是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策略地设计主问题,从主问题入手,带动学生整体参与,进入探究、品读、欣赏等阅读教学中,同时能够开展大量语文实践活动,简化教学头绪,推进课堂生成,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
一、抓住文本重点,纲举目张
所谓重点,在这里指的是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关键。学生对重点的把握,将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主问题既要充分考虑全文内容和课堂流程的贯穿,又要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如苏教版六年级教材课文《船长》,文章出自法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雨果之手,讲述诺曼底号轮船在开往格恩西岛时遭遇重创,即将沉没之际经过紧张有序的自救,最终脱离险境,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而这个奇迹和一位英雄――哈尔威船长紧紧连在一起。文中对船长并没有浓墨重彩的描写,而是在嘈杂凌乱的生死关头,通过一段简短的对话描写,彰显了船长那不可抗拒的威严。文章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冷静、沉着、不可抗拒的力量。如何让学生体会船长临危不惧,沉着冷静,舍己为人的英雄特质,我将险情作为主问题设计的重点,从险情到脱险,这是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最佳路径:
,最可怕的是什么?如果没有人组织自救,将有什么样的后果?
?人们脱险了,船长为什么却沉入了大海?
通过两个主问题的梳理,学生一方面能够理解船长哈尔威在生死关头所表现出来的坚毅、果断的性格,另一方面则能够从事件当中体会船长所具有的精神品质,从而深入理解《船长》这篇课文作者流露出来的对英雄深深的敬意,并由此获得共鸣。
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有力地牵引学生在文本的角落中梳理线索,找到重点并理清结构思路,深入人物的内心获得情感体验。
二、突破文本难点,拨云见日
通常情况下,每篇课文都会有一个难点。教学中教师要借助主问题设计拨云见日,为学生的学习扫除障碍。如苏教版六年级课文《爱之链》,这是一篇具有鲜明特色的短篇小说,下岗的乔伊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了乔伊妻子的悉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地走了……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并复述其内容并不是困难的事情。但如何让学生理解爱之链的涵义,这是个难点。为此我以爱作为主线来设计主问题:妇人为什么要帮助乔伊的妻子?乔伊为什么帮助妇人?妇人和乔伊,妇人和乔伊的妻子,因为有了一颗关爱的心,虽然素不相识却在无声中将温暖串联起来,完成了爱的接力,演绎出爱别人就是爱自己的爱之链条,世界也变得光明。这些主问题的设计,不仅扣住了教学重点,也化解了难点,让学生牵一
“问”而动全身,理解了整篇课文的内在意涵。
三、找准文本支点,删繁就简
阅读教学重在找准支点,让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探究,但实际操作中,往往有教师满堂讲,满堂问,使学生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兴趣和能力,导致课堂效率低下。那么如何找准教学支点呢?这里有以下方法:
,能够让读者眼前一亮的地方。紧扣亮点设计主问题,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兴
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探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