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延安延安》有感弘扬延安精神争做时代先锋长征结束后,随着红军和地方革命武装逐渐恢复了陕北根据地,1937年,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正式进驻延安。这里,是国民党控制力量薄弱的地区,也自此成为了指导中国革命的中心,照耀中华民族前程的灯塔。在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律的方法,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在他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得到了壮大,找到了方向,并走向胜利。为何在那段民族危亡,战火连绵的日子里,大量部队、移民、知识分子、艺术家甚至外国人,会被这个“沟壑纵横、地瘠民贫、原始而落后”的西北小城所吸引?为何在这里人们物质贫乏却乐观开朗、精神富足?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从这个陕北小城出发,以星星之火,成就燎原之势?这些,我们都在书中找到了答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在思考和实践中形成并始终贯彻着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再惨烈的战争也不能剥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人们在这里享受到战火硝烟中的相对安宁,感受到精神上的自由、民主、平等、尊严,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共产党人成就伟业的政治灵魂。在民族解放战争的历史性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救国、民族独立的大旗,使延安成为全中国最进步、最革命、最民主的革命圣地。在当年,“到延安去!”是一代青年和仁人志士的强烈愿望。一批上海进步青年曾宣誓:"打断骨头还有筋,割了皮肉还有心,只要还剩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去。”据有关资料记载,当年有很多母女相约、夫妻相约、兄弟相约、师生相约、以至官长与部属相约,成群结对来延安的现象。我们党还成功解决了“培养和造就什么人”这个关键问题。在延安时期还创办了三十余所干部学校,呈现出"延安到处是学校、遍地是歌声"的景象。在这里,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被培养成坚定的革命战士,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共产党人成就伟业的思想基石。我们党清醒地认识到,只有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客观判断中国的政治局势,并依据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政策,才能真正唤起民众的革命激情,吸引民众自觉追随,才能赢得民心、壮大力量,从而引领革命走向成功。1941年,延安曾出现老百姓借雷击死人骂毛泽东的事件。毛泽东并未追查个人,而是仔细了解原因后,将公粮任务由20万石减到16万石,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老百姓也从中看到了共产党人的情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成就伟业的力量之源。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讲到:“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延安时期,我党从陕甘宁边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党政军民学开展大生产运动,繁荣根据地的经济,通过合作互助、开展生产竞赛、奖励劳动英雄、安置难民等途径和措施,推动边区经济发展。当时,毛主席、总司令都种地,周恩来、任弼时曾参加纺线竞赛并获得第一名。党员干部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学习,到处只见公仆不见官,充分发扬民主,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利益,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边区还大刀阔斧地"精兵简政",解决"鱼大水小"问题,创办边区医院,宣传和普及医药卫生知识,减轻人民负担,解除群众上学难、看病难问题,处处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根本宗旨,使边区
读《延安延安》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