葿人生的真正价值蒅衍真法师羃肇尊敬的明海大和尚,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营员:袈今天,我很荣幸来参加柏林禅寺举办的第十三届“生活禅”夏令营。将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题目是:人生的真正价值。芅在座大多是青年学子。二十年或三十年前,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然后时间的车轮就推动着我们一天天成长。我们读书、工作、成家、衰老。在短短的几十年光阴里,会经历很多酸甜苦辣。在生命的容器里,我们不断地装进知识、技能、文凭、名声、地位、权力、眷属、威势和金钱,一直装到不能动弹的那一刻。螀世间的生活忙忙碌碌,所忙的不外乎“财、色、名、食、睡”这五个字。“财”就是钱财,是生活的物质基础。“色”是男女。“名”是名声和地位,“食”就是吃饭。“睡”是睡觉。世间人学习、工作、拼搏、奋斗,都是为了这五个字在忙。从早到晚,每一个计划,每一个行动,乃至于每一个念头,都是为了满足“财、色、名、食、睡”。这五样满足得好,世间人就称之为幸福;满足得不那么好,就称之为不幸福。整个社会,也是围绕这五个字进行生产、分配、调控和监督。蒀大多数人认为,生活理所当然就是这样的。认为除了满足“财色名食睡”以外,生命就不再有其他意义和价值了。这是很狭隘的人生观。中国古代有一个寓言故事《井底之蛙》。从一出生就生活在水井里面的青蛙,认为世界就只有水井那么大,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老鹰飞过来告诉它说,世界比水井要浩翰宽广得多,而天更是比井口广阔无垠!青蛙难以相信。它从小就生活在水井里,怎么可能相信有比井口更大的天呢?同样,如果我们从小就认为世间追求的满足是理所当然而唯一的生活,那我们也很难相信,除此之外,生命还有其他更广阔而美妙庄严的价值。我们就成了井底之蛙,狭隘的人生观念,就是这口水井。芇对生命的真正价值进行探索,从古到今,很多哲人因此而产生。羅儒家的圣人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一生的探索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他十五岁立志于“学”,他说的“学”跟今天大多数人理解的“学”是不同的。现在大家认为“学”就是学一些知识技能,学一些谋生的本事。其实这只是“学”的很小的一部分。孔子说的“学”是探索人生的真谛,这才是真正的“学”。通过十五年的努力,孔子“三十而立”,找到了人生坚实的立足点。“立”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我们现在大部分人不但三十岁没办法“立”,四十、五十乃至终其一生没找到人生立足点的人多得很。所以现在经常听说一些有钱有势的富翁,或是受大众追捧的影星跳楼。大家都羡慕那些富翁和影星,觉得他们又有钱又有名,又有人追捧,应该是很幸福吧?结果他们跳楼了,弄得大家很难理解。实际上很容易理解,他们虽然有名有钱,有人追捧,但没有“立”。不知道“财、色、名、食、睡”这个井框之外,生命还有更重要的价值。所以当他们的世间追求满足以后,就会感到生命空虚无聊,他们没找到生命的坚实立足点,所以就跳楼。孔子“三十而立”以后再用十年的功夫,到了四十岁,就有了很高的人生智慧,所以就说“四十而不惑”。不象我们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茫茫然。他五十岁的时候用功读《易》。古代的书是竹木简,在竹片、木片上写字,用牛皮绳来穿成一卷卷的。孔子读《易》,牛皮绳被翻断三次,叫“韦绝三篇”,可见其用功之勤。他学了《易》以后就“知天命”,也就是说明白了因果缘起的道理。对命理的来龙去脉有了确定无误的领悟。知天命的人就明因识果,知道善恶果报如影随形,就能力行“断恶修善”的功夫。所以孔子说他五十岁因读《易》而“始无大过”。孔子六十“耳顺”。很多研究传统文化的人对这个“耳顺”不明白,莫衷一是。其实“耳顺”就是内心凝定,不为外境所转的境界。七十岁的时候,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心里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但又不会越过规矩。一切处自由自在,又一切处中规中矩。他内心已经纯善无恶,这是“道共戒”的功夫。袂这是佛法传到中国来以前,孔圣人学习、探索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历程。他取得了很不简单的成就。其最初因,就在于十五岁时正确把握了“学”字。我们今天来参加夏令营学佛法,也要正确把握“学”字。我们不仅仅是要记住一些关于佛法的知识,而是要探索、实践人生的真谛。正如大家穿的营员服上写的,我们来学习“觉悟人生”。薈“佛”字在梵语里就是“觉悟者”的意思,佛不是神也不是上帝,他是觉悟的人。所以学佛就是要学“觉悟”。三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出世于古印度。出家前,他是净饭王的太子,世间各种荣华富贵悉皆具足。因感生命无常,轮回苦痛,为求解脱而逾城出家。经过多年的刻苦修行,最后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他福慧圆满,是大彻大悟的大觉世尊。比起其他贤哲来,他是更彻底究竟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人。我们若想圆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应该遵循佛陀这位觉悟者的教诲来学习和实践,才能成功。螇那佛陀的教诲到底是怎样的呢?经典里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
关于人生的真正价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