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尽管中国制造的很多产品已经占据世界总产量的很大份额,但大多数产品附加值极低。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的零售标价是100美元。这种玩具的设计商和经销商都是美国公司,生产商是中国企业。最后,中国内地的生产商和外贸公司总共获得10美元,只有商品零售价的10%,而其余的90%都叫海外商人拿走了。在2005年巴黎举行的“中法中小企业合作洽谈会”上,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给在场的法国企业家算了一笔账,由于中国出口纺织品利润较低,中国出口约8亿件衬衫才能抵一架空客380——8亿∶1中国制造的尴尬我们不妨先看看近期在媒体上出现的一组数字:就产品的产值而论,中国已是世界第4大工业基地,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中国有100多种工业制成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范围包括钢铁、水泥、家电、通讯设备、纺织、医药、机械装备、化工等十多个行业,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不少有识之士发出了这样的“警世危言”:“中国制造”还能走多远?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工业生产大国。从产量上看,“中国制造”似乎是个恐龙级的庞然大物,但技术和品牌两根软肋,却让它很难在全球竞争中有更大的作为。不客气一点说,中国目前甚至连“世界工厂”都称不上,其级别顶多算是全球产业链的一个重要“车间”。缺乏在国际市场叫得响的自主品牌,是“中国制造”的另一根软肋。由于没有自己独家生产技术,很多关键部件都要用人家的品牌,“中国制造”根本无法与洋品牌相匹敌,只好替人家做“洋打工”,创造了1%至2%的微薄利润。设计与细节:中国制造“外功”疲软细节决定品牌的成败在与三星、现代等著名企业的管理人员交流时,他们都表示中国产品在细节上不够重视,影响了品牌形象。比如一个中国制造的公文包用料、做工、款式都是一流的,可是往往在人们不留心的线头处理上不够完美,让人觉得很遗憾,达不到国际品牌的水准。而韩国、日本的企业则是完美主义者,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细节最能打动人心,日韩的产品就是凭细节赢得顾客的心。一个让人痛心的例子是日本企业在用不光彩的手段取得我国唐三彩的配方后,在国际市场上抢走了我国不少订单,调查原因显示,我国的产品在看不见的部位如瓶子的底部和内胆表面比较粗糙,而日本的产品这些部位则非常精致,让客户动了心。让“中国制造”走得更高更远低成本、低价格是中国企业现实竞争优势所在,但这不应成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一劳永逸的“杀手锏”,更不能成为中国产业的长期贸易利益所在。而要使“中国制造”担负起打造民族工业和民族品牌的大任,则应不断升级,做好以下几点可以使中国制造走得更远: 。“中国制造”并不是某个行业或某一个企业所能完成的,它既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并自主的投入进来,更需各级政府的支持鼓励,以及政策的倾斜,以及投资融资宽松环境的创造,政府则应当成为“中国制造”企业和行业最有力的推动力。,实施教育突破。第一、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应用性,而不是纯美术的、纯技术的;第二、应该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人文精神和文化背景;第三、应该打破条条框框,与相关产业紧密联系起来,建立产学研结合的平台;第四、教育不仅应注重数量,更应注重质量;第五、建立较强的人才和管理团队。
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