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宋代的粮食、食品和食盐价格(程民生).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3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宋代的粮食、食品和食盐价格(程民生).doc宋代粮食价格(1)《宋代物价研究》第三章(1)程民生 粮食价格是百价之基。粮食等饮食作为人维持生命的必需品,也是流通最广泛的商品,其价格于社会生活关系极大,影响着农村与城市,农民与市民,农业与手工业、商业。尤其是在灾荒年间,粮价不仅对人民群众而言关乎生死,对统治者而言,如果人民买不起粮食而挨饿,就会引发变乱,所以官府对粮价同样十分重视。其价格所呈现的两大特点,一是空间上地区差价明显,二是时间上年份、季节差价多变。有关宋代粮价,学术界已有不少研究,这里在前人基础上再作概括、补充或订正,并按地区论述,以探讨各自的规律和差异。 【一、粮食】 宝元二年(1039年),吏部流内铨由于地方官职田问题,透露出各地粮食价格的不同: 相度欲以幕职令录与判司簿尉各作一等,大约随路分斛斗贵贱分定石数。如京东、京西、河北、淮南、两浙、江南,皆物价中平,其幕职令录以岁收一百五十石已上、判司簿尉一百石已上者为有职田;陕西、河东、荆湖、福建、广南,土薄物贱,即幕职令录以二百石、判司簿尉以一百五十石为限;唯川峡谷贵,与(诸)路不同,其幕职令录断自百石已上、判司簿尉五十石已上,并为有职田处。① 怎么看待这条史料呢?有以下几点应该注意:一,同样职位石数少者,意味着当地粮价贵,与石数多者在那里卖出的价钱大致相同。二,照此可大致分为3大区:京东西、湖北、淮南、两浙、江南粮价比较便宜:“皆物价中平”;陕西、河东、荆湖、福建、广南“土薄物贱”,粮价更低;川蜀4路粮价最贵。三,这是的当时情况,未必十分准确,更不代表前后期各地粮价,仅作参考。 我们主要想谈的是,根据有限的资料,勾勒出不同时期全均粮价的变化。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九月,京西、京东、河北、河东、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路都获得大丰收,官方报告每斗米的价格为7至8文,②每石70至80文。 天圣八年(1030年),范仲淹说道:“窃以中田一亩,取粟不过一斛。中稔之秋,一斛所售不过三百钱。”③当时全国粮价一般为每石300文。与前相比,增长4倍左右。 ①《宋会要辑稿·职官》58之7至8;参见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23,宝元二年二月癸亥,第5册第2895页。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0,大中祥符元年九月末,第3册第1567页。 ③范仲淹《范仲淹全集·范文正公文集》卷10《上资政晏侍郎书》,]第233页。 熙宁元年(1068年)以前的15年间,即皇祐后期至治平年间,全价七十文,贱价六十文至六十二文,九十八陌。”①也即中等价是每石700文(98陌),合686文足。是天圣八年的2倍多。 元祐元年(1086年),知枢密院章惇言:“凡内地,中年百石斛斗,粗细两色相兼,共不直二十千钱,若是不通水路州、军,不过直十四五千而已。”②内地广大地区正常年景的粮价是每石200文,偏僻的地方更便宜,每石仅140至150文。价格明显回落。 宣和四年(1122年),榷货务报告道:“古有斗米斤盐之说,熙、丰以前,米石不过六七百。时盐价斤为钱六七十;今米价石两千五百至三千,而盐仍旧六十。”③这条史料一方面进一步证实了熙宁以前全均米价大约是每石600文至700文,另透露出当时全均米价大约是每石2贯500文至3贯。以前者700文、后者3贯计,50多年间价格增长率为428%。 绍兴九年(1139年),东南地区米“三万石以中价计之,自不下十万缗”,④每石约3贯300余文,高于宣和年间的价格。比较同时的北方金国,粮价却很低廉:在完颜亮正隆以前即绍兴 ①《永乐大典》卷7507《仓》,引曾巩《元丰类稿·奏论常平三等粜籴斛斗不便状》,第3370页。按《曾巩集》未收录此文。 ②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67,元祐元年二月丁亥,第15册第8826页。 ③《宋史》卷182《食货志》下4,第13册第4451页。 ④廖刚《高峰文集》卷2《论赐圩田札子·又札子》,第1142册第337页。二十六年前,“米斛极贱,米不过二三百一石”。①每石仅200至300文。 绍兴二十六年四月,户部尚书韩仲通报告:“今斗米为钱,不满二百,正宜积谷之时。”②每石不足2贯,价格回落。 绍兴二十九年,王之道言:“今兵食计之,大率不过三百万斛,略论中平之直,为钱不过五百万缗。”③平均每石l贯666文,比以前降幅不少。 乾道三年(1167年),有臣僚指出:“自近年岁歉艰食,富有之家放米人立约:每米一斗,为钱五百。细民但救目前,不惜倍称之息。及至秋成,一斗不过百二三十,则率用米四斗方粜得钱五百,以偿去年斗米之债。”④当时秋收后的粮价是每石1贯200文至1贯300文,再次下降。 乾道六年,户部侍郎、江浙荆湖淮广福建等路都大发运使史正志说道:“户部去岁降本钱三百九十五万余贯,每斗约三百文省为率,约籴米一百三十万硕。”⑤乾道

宋代的粮食、食品和食盐价格(程民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jl201702
  • 文件大小165 KB
  • 时间2019-05-1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