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陇东皮影.doc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简论陇东皮影的文化内涵及文化传承性赵屯喆专业:汉语言文学主考学校:兰州大学__准考证号:0144指导教师姓名:彭岚嘉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2013年4月20日汉语言文学本科论文XX专业目录一、陇东皮影艺术的发展…………………………………………………………………1二、陇东皮影的造型手法和表演艺术……………………………………………………3三、陇东皮影的保护与文化传承…………………………………………………………5四、陇东皮影的发展………………………………………………………………………6五、小结参考文献简论陇东皮影的文化内涵及文化传承性赵屯喆内容摘要:陇东皮影艺术又称“灯影子戏”、“牛皮娃娃戏”,远在北宋时期就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存在了。因受陇东民间剪纸艺术的影响,有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和艺术处理手法。本文通过对陇东皮影起源追溯,探究陇东皮影发展历程,通过对比分析明确了陇东皮影有别于其他皮影的独特性,叙述了陇东皮影在过去的历史中对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所产生作用和影响,突出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及文化传承性,就陇东皮影的生存现状反思在现代影视传媒的冲击下陇东皮影如何保持其淳朴性,如何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焕发新的生命力。关键词:陇东皮影造型手法表演艺术内涵保护传承皮影戏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一般由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经过千百年来的积淀,已成为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与其它民间艺术的造型既保持着一定的传承性,又具有相对特殊和独立的体系。一、陇东皮影艺术的发展皮影戏起源很早,按陇东的民间传说,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生下来的时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他看到窗子上照射的人影表演便不再哭了,但人影一离开窗子,他又啼哭起来。于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人的形状,不断地表演下去,胡亥不哭了,影戏也由此出现了。据《汉书·外戚传》记载,汉武帝刘彻的妃子李夫人亡后,帝甚思念,方土李少翁便在夜间灯下设一帷帐,提前用“替英之石”刻成李夫人像放在青纱帐里用灯光照射,请武帝观看,果然见李夫人姗姗而来,如真人“还幄坐而步”,汉武帝惊然不已。这即是中载。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云“…丁仪、瘦古等,寻乔影戏…诸明看人,日日如是。”宋代高承在《事务记原》中写道,“仁宗时,市人有谈,三国者,或采其说如缘节,作影人,始为魏蜀吴三国战争之像,至今传焉。”①(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第五·民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46页)这说明皮影技术早在汉代就已出现,唐代已在宫廷中大量上演,宋代已十分盛行。《都城纪胜》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②(耐得翁:《南宋古迹考·都城纪胜》,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35页)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镇守庆阳,当时艺人以演皮影戏犒劳将士。陇东皮影出现较晚,在平凉、庆阳县志记载中,大都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才有记述。清光绪年间,受“戊戌变法”以及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影响,民俗文化艺术得以复苏,各种地方戏曲重新登上舞台,为影戏艺术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音乐声腔素材,使影戏成为一种成熟的民间戏曲形式。这与清代宫戏盛行,平民百姓只有在迎神、朝庙中才能看到宫戏的历史有关。好在弄影戏者都是乡民,他们是平民百姓的知音,在工余、节日、婚嫁、集会都为自己的乡民们唱影戏。这种自娱自乐的民间艺术形式,把影戏发展带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领域,弄影戏者也被乡民称作先生,为首者被称为班长,受到人们的尊敬。于是皮影戏班如雨后春笋般在陇东山沟发展起来。陇东山大沟深,它的皮影因受交通和经济之限,保持了古朴浑厚的民间风趣。这一带的皮影多采用牛皮雕制,也有驴皮雕镂刻画的平面图像,故称牛皮灯影,又多在窑中掌灯演出,也有“窑洞影子戏”或“牛窑戏”等俗称。陇东皮影形体高大、刻工精细、装饰味强、色彩明快,再加上艺人们精湛的表演技艺,配以高亢浑厚激越的秦腔、眉户音乐,更使这门艺术别具一格。陇东皮影,源远流长,不断发展,赢得了历代农民的喜爱,成为一枝风格独特、绚丽的多姿的民间艺术之花。今天我们所见到的皮影尽管与前期的皮影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后者是由前者发展而来的。如平凉静宁皮影收藏家马德昌有一幅皮质厚、刻工粗犷奔放、造型简朴、色彩单一的明代《月宫》残片,它和清朝盛时的产品相比,在刀法的流畅、造型的审美要求上有着极大的不同。然而,在它们从前者向第二代渐变过程中并不存在明显的界限,这种渐变还是在不断进行着的。清朝晚期,陇原皮影刻制水平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出现带有复杂图案构成的大片布景,如《花果山》、《帅帐》、《葡萄架》之类的大型影片

陇东皮影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水中望月
  • 文件大小45 KB
  • 时间2019-05-15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