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兔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作者:阎金碧论文摘要:为永嘉书会才人所编的《刘知远白兔记》,记载五代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始落魄流浪,遭李文奎收留并将女儿李三娘嫁与他;后不堪李洪一夫妇凌辱,被迫从军,入赘岳帅府,终成皇帝。吴梅却认为这部作品俚鄙腐俗,读者至不能终卷。《白兔记》富有民间文学特色,文字上质朴通俗,剧情自然流畅,人物形象分析准确,还保存着一些古代农村风俗和情趣。关健词:《白兔记》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吴梅在《中国戏曲概论》之卷中“明总论”里凡列明传奇佳品者,未列入《白兔记》,还对《白兔记》概论如下:《荆》、《刘》、《拜》、《杀》固世所谓四大传奇也。而《白兔》、《杀狗》,俚鄙腐俗,读者至不能终卷。[1]此论一笔封杀《白兔记》的文学价值和在明传奇中的地位,作者实不敢苟同。《白兔记》能被阅传至今,自然有其奇处。作者把后汉开民化的构想和创作,在精巧的结构中,注入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色彩加以奇化。所谓俚鄙腐俗,读者至不能终卷之评,有失忠肯,议论略显过而激。当然,与《琵琶》相比较而言,在语言等方面确有粗糙之处,但是,作为四大传奇之一,《白兔记》里亦有其他作品不可及处,仅视为“俚鄙腐俗,读者至不能终卷”之作品,诚为不可。况且,《白兔记》里所写的故事,还有文中所塑造的刘知远、李三娘、李洪一夫妇等一系列人物形象,至今依然在文学的长廊里占有一席之地,备受广大读者喜爱。从作者的创作意图看,就是要通过刘知远与李三娘悲欢离合的故事,反映“贫者休要轻相弃,否极终有泰①时”的思想,剧中的“发迹变泰”思想,在宋元动乱时代里有着深广的影响。这也正符合元末明初动乱社会下生活在平民圈子里的文人和平民的意识向往及追求。从而形象深刻地反应那个时代里对弃贫、见利忘义、负情、势利、贪婪残忍等一系列丑恶行为的鞭挞与批判。而吴梅先生将本传奇定格在庸俗、粗俗的品味上,有失偏颇,鉴于此,有必要将正史所载的内容和传奇作品本身略作比照。一、内容的奇化和思想的深刻传奇《白兔记》,为永嘉书会才人编。写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昺)幼年丧父,因好赌而落魄流浪,为李文奎家佣工,李见他相貌不凡,将女儿三娘许配给他。文奎夫妇去世后,三娘兄嫂不容,知远被迫弃家投军,被岳节度使招赘为婿,带兵平寇,成就功名。三娘不肯改嫁,遭受兄嫂虐待,日挑水,夜推磨。她在磨房咬脐产子,托窦公送往军营。十六年后,咬脐郎猎白兔,偶遇三娘,母子夫妻得以团圆。从剧中人物看,其主要人物:刘知远、李三娘、刘承祐(刘咬脐)②、岳秀英③、史弘肇④等,除了岳秀英历史上没有记载之外,余者历史均有记载。据黄现璠编著的《中国通史纲要(古代部分)》[2]载:刘知远“原是后唐官吏”,后晋时任河东节度使。契丹攻开封时,他据守山西,947年二月在太原称帝,契丹北还后,他进入开封,国号汉(即五代的后汉)。刘知远死后,侄儿刘承祐继位。又据《中国历代后妃大观》[3]载:李三娘是后汉高祖刘知远的皇后。刘少时家贫,充当军马奴,在晋阳牧马,邂逅李氏,遂生爱慕之情,刘托人向李父求亲,李父嫌刘家贫而拒绝。刘请了几位朋友,乘夜到李家抢亲。930年生子刘承祐(后来的隐帝,属刘知远的亲生儿子,不是侄儿,历史上有记载)。这与戏剧情节有所不同。《白兔记》写的虽与历史有些不符,但与南戏“多写男女爱情故事”的特点是相符的,而《白兔记》主要突出的是李三娘形象,并以李三
论《白兔记》的思想艺术和结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