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一、科技进步的概念、性质和特点
二、科技进步率的度量
一、科技进步的概念、性质
经济学意义上的技术进步是指能使一定数量的资源投入生产出更多产品的所有影响因素共同发生作用的过程。也就是说,一切导致生产效率提高的技术都构成技术进步的因素,它包括:技术的改进,技术效率的提高,投入要素质量的提高,资源分配效率的提高,产品结构效益的提高和规模经济。
技术进步概念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总体来说,技术进步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科学的进步两大方面,这就是广义的技术进步概念。仅包含前者,通常称为“狭义”的技术进步。狭义的技术进步可分为技术进化和技术革命两类,当技术进步表现为对原有技术或技术体系的改革创新,或在原有技术原理或组织原则的范围内发明创造新技术和新的技术体系时,这种进步称为技术进化。
广义的技术进步除了包括狭义技术进步的内容外,还包括管理水平、决策水平、智力水平等软技术的进步。
软技术进步可以细分为以下八个方面:(1)采用新的方针政策,(2)推行新的经济体制,(3)采用新的组织与管理方法,(4)改革政治体制,(5)改善或采用新的决策方法,(6)采用能长期激发人的积极性的分配体制与政策,(7)改善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8)用新的理论与方法去激发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
科技进步的性质
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技术进步
体现的与非体现的技术进步
中性的与非中性的技术进步
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技术进步
如果一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取决于行业内部生产者的决策行为或努力程度,我们便称这种技术进步是内生的。反之,若一个行业的技术进步的推动力来自行业的外部,则称其是外生的。
一般而言,工业技术进步大多是内生的,或是以内生为主的,农业技术进步主要是外生的或是以外生为主的。
产生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在工业领域的研究与开发(R&D)投入,能够从其最终产品中得到相应的回报。而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农业科技进步将使社会食品供应丰富及价格下降,因此,农业的R&D投入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所以农业科技进步的动力也应来自于政府及社会的努力,而并非农业内部。
内生性与外生性的技术进步
体现的与非体现的技术进步
即附属型与非附属型。附属型的技术进步伴随新的投入(通常为机器设备)进入生产过程,但有些技术进步并不一定需要附在新的生产要素上,如管理方法的改变,工作人员的重新安排,现有投入的重新组合都有可能带来产出的增加。附属型技术进步的测定往往需要设立并估算转换函数,并用它来将一定量的投入转换为有效投入(,)。
显然将技术进步完全归类于附属性或非附属性的都是不对的。特别是转换函数的选择总是主观臆断的,因而往往带来技术进步估算的误差。
体现的与非体现的技术进步
中性的与非中性的技术进步
判别技术进步是“中性”还是“非中性”的标准就在于技术进步是否会影响给定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发生技术进步以后,给定的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没有因此而改变,那么技术进步就是“中性”的,反之,则是“非中性”的。定义“中性”技术进步的目的,是为了指出技术进步的特征,以便于将技术因素的影响从其他因素的影响中分离出来。
第八章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