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牡丹亭》的文本语言分析.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牡丹亭》的文本语言分析
内容摘要:《牡丹亭》是明传奇的代表作,其问世后产生了巨大影响。学界对其褒扬之处除了情节、主题之外,鲜明的文本语言风格也是其大获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图通过对《牡丹亭》语言的形式、风格及抒情方式等方面的分析,有力论证其在语言方面的卓越成就,以此来肯定它在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力。
关键词:语言节奏感雅正抒情性
在汤显祖的所有作品当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牡丹亭》。汤显祖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①。其曲文文采斐然,受人赞赏。清初戏曲家李渔评论《牡丹亭?惊梦》等出说:“此等妙语,止可作文学观,不得作传奇观”②。如果说,由戏曲文学构成的剧本是一剧之根本,那么语言则是一剧之基本元素。袁宏道说:“凡传奇,词是肉,介是筋骨”,“词”是指语言,而“介”则指动作,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戏曲语言的基本形态有两种,一是宾白,二是曲词。前者用于对话和独白,后者用于歌唱。戏曲语言虽有白、曲之分,但基本上属于诗体语言,因为宾白也是讲究声律和节奏的。《牡丹亭》之所以在问世后产生巨大影响,除情节、主题的原因之外,其鲜明的语言风格也是该剧为当时的读者群所广泛接受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下面从三个方面对作品的文本语言进行简要的分析阐述。
一、从语言形式的角度来看,《牡丹亭》语言的成功首先表现在其追求语言的节奏感上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指出:“一出用一韵到底,半字不容出入,此为定格,旧曲韵杂,出入无常者,因其法制未备,原无成可守,不足怪也。”③徐朔方先生也指出:“曲文是戏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出戏由若干支曲调组成。每支曲调的旋律基本上是已经确定的,作曲的人只能依谱镇写。曲调的句数、曲句的字数以至平仄、韵脚都有严格的规定。”④把戏曲的曲调格律问题居于核心位置,实际上就是要求语言必须讲究节奏感。语言的节奏是由音的长短关系组织起来,它以节拍为基础,而节拍是通过强弱关系来组织音乐的,所以,节奏实是由音强的不同和音的长度不同组成。戏曲语言节奏是通过等时性的长短、强弱、轻重及其有规则的反复再现所造成的,而最明显的体现莫过于曲牌体的语言,一般是诗化与词化的长短句组成,体现对称和错落的双重之美。如《牡丹亭》第二出《言怀》,柳梦梅一上场就以富有节奏感的语言向观众介绍自己的家世:
“【真珠帘】〔生上〕河东/旧族、柳氏/名门/最。论/星宿,连张/带鬼。几叶/到/寒儒,受/雨打/风吹。谩说/书中/能/富贵,颜如玉,和/黄金/那里?贫薄/把/人灰,且/养就/这/浩然之气。”
这段以【真珠帘】为曲牌名的唱词明显地体现出曲牌本身的音乐性对语言的节奏要求,朗诵时有的字词读得长些、强些,有的短些、弱些,而由读音长短和强弱造成的停顿形成一个音组。上面唱词最多的是三个音组,其次是两个音组,也有一个音组和四个音组,音组长短相间、彼此对立、强弱穿插,造成了强烈的音响效果,从而构成了这段唱词鲜明的节奏感。
其次,《牡丹亭》的文本语言严格押韵,讲究平仄。前面讲到语言的节奏感是戏曲语言音乐性的根本要求,而严格押韵则体现了诗词对戏曲的强大影响,不仅剧中主要的组织部分的词曲都是诗词语法,甚至连不唱的宾白包括上场诗、下场诗,上场对、下场对,以及夹杂在大段散白之中的诗句,或袭用前人之作,或作者自制,大多是完整的绝句诗或韵文体的念白。它们直接继承和发展了五七言诗。剧中唱词均是曲词语

《牡丹亭》的文本语言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edkcbx064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