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过程与方法学会朗读诗歌,展开想象,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情感意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诗歌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感受作品蕴涵的真情实感,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教学重点】: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本诗潇洒飘逸的风格源于诗人的浪漫情怀、独特性格。【教学方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同学们,别离给我们的感觉是怎么样的?是一种痛苦的感觉。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别离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诗人之一。1921年至1922年,就读于英国康桥大学(剑桥大学)。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1923年与闻一多、胡适、梁实秋等人发起组织成立“新月社”,为新月社的代表诗人,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飞往北平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他一生中留下四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这首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徐志摩第三次来到英国的归途中,作者来到英国重游康桥,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也是英国文化学术的孕育地,作者曾在这里学习,这段求学生涯成为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康桥秀丽的风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作者留下了美好的回忆。由于事先没有和英国朋友联系好,作者就一个人漫步在七八年前曾生活过的地方,感受那美好回忆,在回国途中突显灵感,写了这首20世纪中国最杰出的离别诗《再别康桥》。三、朗读诗歌,。:青荇(xìng)长篙(gāo)漫溯(sù)辨字形:寂寥惆怅荡漾斑斓笙箫四、赏析诗歌,,作者为抒发情感,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意象?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下面我们来体会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感情。(1)诗的第二节中意象是金柳,作者是怎么样比喻的?同学们思考一下,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诗歌的第二节把金柳比做新娘,形似神肖,别致新巧。“金柳”是夕阳照射下的柳树,它镀上了一层金闪闪的颜色,随风摇摆,婀娜多姿,美艳的好像“新娘”。形象逼真的写出了金柳的美好姿态,又传达出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之情。“艳影”在诗人“心头”“荡漾”,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谁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娘呢,可见康桥在徐志摩心中的地位。(2)第三节,描绘了一个意象“青荇”。青荇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为什么徐志摩愿意做一条水草?在这里,软泥让人们联想到泥的细腻与光滑,很可爱,让人有亲近的愿望;而水草是油油的,让人们感觉到它的生命力旺盛;“招摇”一词写出了水草随波起伏的轻盈之态。青荇在柔波里招摇的意象,是诗人对自己在康桥幸福生活的隐喻,并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甘心”两字,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
再别康桥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