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的“气质”与“韵味”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培育的摇篮,更应该成为社会和时代的创新智库、文化高地乃至精神标杆。既需要在大学历史发展的维度中,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视角,以建设性的姿态重新审视大学精神的本质,也需要提高对作为大学的文化形象或文化标志的大学美术馆、博物馆的重视程度。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博物馆;大学美术馆
以建设性的姿态探讨大学精神
现在谈大学精神,似乎很“时髦”,说明大家都很关注大学,关心大学的未来与发展。大学当然应该受到更加广泛、更加深切的关注,她不仅是高素质人才培育的摇篮,更应该成为社会和时代的创新智库、文化高地乃至精神标杆。
问题是,我们应该站在怎样的立场、以怎样的心态来讨论大学精神?这其实是探究大学本质与未来的元问题,也是关系到大学精神层面及其创新发展路径的社会性、制度性、文化性问题。而在中国,大学不过刚刚度过一百余年的历程,人们对大学的认知离现代大学制度的体系化构建还有很大差距,社会转型及功利主义思潮不同程度对大学办学产生影响和冲击,社会关于大学的讨论和热议,常常脱离正常的轨道呈现出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的状态。
现代意义的大学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大学主要目标是创造知识、传播文明和培养优秀的人才。现代大学的缔造者洪堡认为,理想中的大学应始终坚守自由、独立和寂寞的秉性。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大学是
“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今天,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回味和反思这样的声音,对于我们在大学历史发展的维度中,从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的视角,以建设性的姿态重新审视大学精神其本质,将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博物馆是大学精神的特殊气质与韵味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作为承担特殊使命的社会创新型组织,大学是一种客观存在,但大学之所以被称之为大学,关键是因为大学更是一种精神存在和文化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大学这一特殊的组织是一个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文化是大学的本质属性。
大学文化,可以说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创新品格、价值取向和精神纽带。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核,表现为一所大学所尊崇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追求,也呈现出这所大学的独特气质、韵味和价值规范体系等。大学精神与文化品质的诠释与塑造、大学文化的传承与认同,对每一所大学都十分重要,它渗透在教学、科研和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必然也通过大学美术馆、博物馆这一特殊的文化传播平台予以生动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美术馆、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的文化形象或文化标志,是大学精神“气质”与“韵味
”的集中体现。
大学博物馆的建立,是以大学的文化创造、学科优势和文物、标本、资料等实物藏品积累为前提的。如同社会博物馆是展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橱窗”和“文化名片”,大学美术馆、博物馆,也是高校展现给社会的“文明橱窗”或“文化名片”,这座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科学及人文底蕴的大学精神“蓄水池”,在为大学增添文化内涵的同时,也将文化育人融为自身发展的灵魂,而呈现出鲜明的文化特征。
无论是珍藏、研究、展览,还是公共教育实践活动,只要进入大学美术馆、
大学精神的“气质”与“韵味”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