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第一名将韩信
剑虹
提起秦末汉初——个风云际会、豪杰竞起的大时代,你首先想到的风云人物,或许会是“力拔山兮气盖世”,27岁破釜沉舟、击败强秦,却终落得垓下别姬、乌江自刎凄惨下场的盖世枭雄楚霸王项羽;或许会是“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大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或许会是运筹帷幄、足智多谋的萧何、张良,而在我心中,汉初英雄第一人,当数被后世称为“淮阴侯”的大汉第一名将韩信。
纵观韩信一生,有着浓烈的传奇与悲情色彩,他的战绩何其辉煌!命运何其多舛!结局又何其惨烈!上苍以强烈反差的浓墨重彩,为其绘就了一副悲愤的脸谱,给人以震撼!透过两千年历史的风尘,我仿佛看到,当年横刀立马的韩大将军,背水而立,仰天长啸,似在对每一个后来者遥遥相问:“你们从背水一战里读懂了什么?”
秦皇无道,自陈胜、吴广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一腔豪迈起而抗暴,潜伏于各地的六国王孙、将领之后纷纷趁乱局复国。项羽起八千江东子弟,欲取秦皇而代之;汉高以一介亭长,提三尺剑,斩蛇起义,也做起了帝王之梦。虽从超军事角度而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在秦末风云时代,天下大势却一度演变为刘项之间“得韩信者得天下”,因为在天下角逐战中,决定胜负的最高手段毕竟还是军事斗争。而韩信,这个极善于大兵团作战的天才军事家,便成了左右当时天下大局的关键因素。
最早看出这一点的是刘邦的主要谋士萧何。韩信初投项羽麾下,做了其帐前侍卫的“郎中”,为项羽执戟站岗,有时也在项羽面前发表一些军事见解。项羽是一个刚愎自用的家伙,可以想见,对韩信的建议,他非但听不进去,说不定还训斥几句。韩信见混得不得意,便逃奔此时在蜀的刘邦,仍未得信用,还不知犯了何罪差点被砍头,幸好监斩官滕公夏侯婴听韩信临刑前叹息:“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如果没有这位滕公夏侯婴,说不定一代将星就此湮没,历史上就不会留下韩信其人了。夏侯婴又向刘邦举荐韩信,复拜为治粟都尉(大概是管粮草之类的官)。
韩信仍未得刘邦重视,却在此际结识了对他今后一生有着至关重要影响的萧何。韩信曾数次与萧何交谈,被萧何视为奇才。此时刘邦尚处于弱势,有一段时间,诸将逃亡者数十人,韩信想萧何等大概已向刘邦举荐了自己,却没什么动静,既不得重用,不如也逃走另做打算,于是溜之大吉。没想到,这一次,他的机会来了。
萧何听说韩信逃跑,顾不得禀报刘邦,便自行去追韩信,这就是千古传颂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佳话。
刘邦以为萧何也跑了,正在生气,不料想萧何又回来了,告诉刘邦他是去追韩信,并竭力向刘邦举荐:“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事用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萧何向刘邦力荐韩信时,韩信的军事才能尚未得任何证实。市井流氓出身的刘邦,此时显出一个政治家超卓的胆魄,他相信萧何的政治眼光和识人之能,不但接纳了萧何的举荐,拜韩信为大将,而且按照萧何的提议,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极之隆重,令三军为之惊愕!
韩信果然出手不凡,拜将之初,便直言不讳,为刘邦献策:“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刘邦默然良久,答道:“不如也。”
韩信不客气地道:“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项王,知其为人。项王阵前叱咤,千人皆不是对手,然不能任人纳贤,匹夫之勇也;项王见人恭敬慈爱,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但对有功之士,却吝啬封赏,此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
大汉第一名将韩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