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塬地区土壤与荒漠化.doc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莈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塬地区土壤与荒漠化荿实习时间:2011年11月6日芄实习地点: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塬芃实习目的:观察与研究少陵塬地区土壤与荒漠化的关系蒀指导老师:赵景波蒇羇 2011年11月6日下午,我们一行人在赵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少陵塬,观察与研究少陵塬地区土壤与荒漠化的关系。羃少陵塬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海拔60米,属于黄土高原半湿润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历经上万年甚至上亿年,少陵塬逐渐形成了红黄相间的土层结构。蒁 该土层中红土壤是由于富含三价铁离子,从而显红色。它是一种南方土壤,其黏土含量很高,是黏化层土壤,粒细,质密、坚硬,可用来烧制陶器。其中富含的铁离子(Fe2O3)形成了一种胶体物质——铁质薄膜,不易被植物吸收,且由于这种铁质薄膜附着在土壤颗粒表面,使土壤表面具有光泽。该土壤形成于气候湿润、温暖的间冰期,该时期降水量充足,使得红土壤淋溶作用很强,其中含有的矿物质大多随水迁移至海洋,故导致红土壤中矿物质含量很少,不适应种植作物。也正是由于该时期降水量充足,红土壤才不易形成荒漠化。薆 该土层中黄土壤的颜色为灰黄色。它是一种北方土壤,其黏土含量很低,粒粗,且不质密、坚硬,土质较为疏松。黄土壤形成于气候干燥、寒冷的冰期,该时期降水量少,导致土壤淋溶作用弱,故其中矿物含量较多。由于土质疏松且矿物含量多,黄土壤适于种植作物。也正是由于该时期降水量较少,黄土壤才较容易形成荒漠化。莆 荒漠化形成的动力因素有:风蚀、水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风蚀作用一般发生在黄土高原以北地区、荒漠化过渡带等。而少陵塬处于黄土高原,该地区风力作用下,不会由于风蚀而形成荒漠化。水蚀作用在该地区的作用却较为显著,容易形成雨滴滴溅侵蚀、线状侵蚀、面状侵蚀。在该地区地壳活动不频繁,故崩塌一般表现为人为挖土造成的。螃 在土壤断层处底部常常会形成坡积物,它是土壤侵蚀的常见物,是土壤颗粒在重力作用下堆积在断层底部。艿 此外,在该地区不发生侵蚀、崩塌的地方,会长出茂盛的野草、灌木等,这是由于该地区属于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为500——600mm,且温度适宜,为植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羈 在紧贴黏化层的红土壤下方,我们会看到一种白色大块状土壤物质,它是CaCO3结核,其土质坚硬,呈大块状,是由于间冰期形成的红土壤的淋溶作用而形成的,是钙的淀积层。螆它有两个作用:蒄(1)指示酸、碱环境。由于Fe3+、Al3+、氯化物等在酸性环境中发生迁移作用,而K+、Na+、Mg2+等在碱性环境中发生迁移作用,故CaCO3淀积层处于碱性环境中。其中,氯化物迁移作用强,,其他物质次之,金属离子更少。莀(2)指示水分含量。CaCO3淀积层上方的红土壤形成于降水量为1000mm左右的时期,由于淋溶作用强的缘故,在红土壤下方才形成CaCO3淀积层。现在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为500—600mm左右,汉中地区则为900mm以上。肆与黏化层的红土壤下方有50cm左右间隔的白色块状土壤物质也是CaCO3淀积层,不同的是此处它处于酸性环境。芅从土壤断层可看出:黄土壤土层厚(5m以上)而红土壤土层薄()。其原因是由于它们的物质来源不同:黄土壤形成于气候干燥、寒冷的冰期,容易产生风化作用,此时正受西北冬季

西安市长安区少陵塬地区土壤与荒漠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点
  • 文件大小20 KB
  • 时间201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