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阳明学派的传播.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陽明學派的傳播 作者:儒學道團转贴自:心学联合论坛   阳明学派,是指明代中后期思想学术领域中以王阳明哲学思想为宗旨的一个著名流派。因创始人王阳明(见王守仁)为浙江余姚人,故又称姚江学派(姚江在余姚境内)。阳明学派以致良知为学术宗旨。王阳明主张良知为圣愚所同,不囿于见闻;即知即行,即体即用。提倡返求诸心,自我作主,不受教条束缚。明代中期,王阳明在从政期间,始终从事讲学,传播他的“致良知”之学,他的“心学”思想,在当时思想学术领域风靡一时。他的弟子也陆续出版了他的语录、文集。王阳明去世后,他的一些主要弟子在全国各地纷纷创建书院,举办各种讲习会,积极宣传他的思想学说,形成了阳明学派。其弟子因对其致良知的理解不同而分成若干支派。主要有以王畿为代表的良知现成派;以王艮为首的良知日用派;以聂豹、罗洪先为首的良知归寂派和以欧阳德、邹守益、钱德洪为首的良知修证派。清代学者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一书中,曾以师承的地域为界限,将阳明学派粗略地分为:浙中王学、江右王学、南中王学、楚中王学、北方王学、粤闽王学、泰州王学等七派。由于王阳明的学说中包含着不可克服的矛盾,其生前又没有进一步加以阐明,所以他的弟子们各执一端,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因此,若从学术思想的不同特征来考察,上述七派不出“现成”和“工夫”两大系。但在这两大系中仍可分为;以王畿为代表的主张本体虚无说的“良知现成”派,以王艮的泰州学派为代表的主张“百姓日用即是道”的“良知日用”派,以聂豹、罗洪先为代表的主张“虚静为修养工夫”的“良知归寂”派,以邹守益为代表的主张“以敬事为纲领”而“戒惧慎独”的“良知主敬”派,以钱德洪、欧阳德为代表的主张“事上磨练”的“良知修正”派五个流派。其中以王畿、钱德洪、邹守益、王艮为代表的浙中王学、江右王学和与王学有着密切联系的泰州学派最为著名。浙中王学是指与王阳明同郡(宁波和绍兴)的王学传人。代表人物是王阳明的两个著名大弟子王畿和钱德洪(参见本书“王畿”、“钱德洪”条)。王、钱二人都曾放弃过科举考试,专心就学王阳明,并成为王阳明学说的主要诠释者,被当时称为“教授师”。王阳明在世时他们对师说已有分歧。在王阳明去世后,他们之间的互相批评责难更加激烈。因此,浙中王学又分化成“良知现成”和“事上磨练”两派。“良知现成”派由王畿开其端,后来的周汝澄、管志道、陶望龄等人都是这派的主要人物。他们论学宗旨是心、意、知、物的“无善无恶”。批评钱德洪以王阳明“四句教言”(又称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为定本的说法,提出自己的“四无之说”,认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则意知物俱是无善无恶。”(《王龙溪全集》卷一)他说:“良知当下现成,不加工夫修证而后得。致良知原为未悟者设,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以笃信谨守,一切矜名饰行之事皆是犯手做作。”(《明儒学案》卷十二《浙中王门学案二·郎中王龙溪先生畿》)为了证明王畿的“四无说”,万历年间被称为“今龙溪”的周汝澄,在南京作《九解》,引经据典,反驳许孚远的《九谤》,证明“四无说”的合理性。他们还汲取了佛学思想,认为“儒即禅,禅即儒”,所以当时就有“三教合之说,自龙溪大决蕃篱”的批评。与王畿的“良知现成”派相反,钱德洪主张“四有”,力辟王畿论学的空疏,恢宏师说,论学宗

阳明学派的传播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水中望月
  • 文件大小21 KB
  • 时间201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