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作者:老吴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2-11-611:33:2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中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衔接成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职业教育发展现实历史阶段的选择,是职业教育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于终身学习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中高职衔接还需要合理地加以设计,才能充分利用职业教育原有的发展基础,增强职业教育的服务能力。如何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怎样的政策设计有助于推进中高职衔接发展?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一、北京市中高职衔接发展的现状和挑战(一)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状 ,发展缓慢 1997年,北京市作为第一批试点省市之一,在原国家教委的统领下,开始了招收应届中职毕业生开展高职教育的试点,中高职衔接的起步早于高等职业的大发展。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中高职衔接一直无法形成规模。一方面,由于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将中等职业教育完全定位于就业教育,并制定相关的职业教育政策限制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的比例,而且随着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职的办学定位没有及时得到调整。另一方面,现有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和做法缺乏科学合理的设计,生命力不强,中高职衔接发展的优势没有很好地展现出来。再有,中高职发展不同步,衔接并非出于内在发展需要。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受高校扩招的影响,中职招生规模迅速下降,而高职发展势头强劲。后在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决定的推动下,中职规模逐步回升,直至2005年前后由于出生人口的下降中职传统生源再次出现下滑趋势,而此时高职相对保持平稳的发展势态。因此,这种情况下的中高职衔接发展动力不强。 ,总体规模不大北京市现行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种:一是以高职办学为主体的五年一贯制,二是按照对口升学原则实施的“3+2”或“3+3”模式,三是三校生(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升入为高等职业院校。五年一贯制和对口升学是北京市中高职衔接的主要形式,但总体规模都不大。高职对于举办五年一贯制的积极性不高,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仍然按照普通高校的模式,因此更倾向于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原因是普高毕业生文化基础相对好些,教师“好教”,而不是学生“适于学”。对口升学基本控制在5%-10%的规模,近年来有逐渐扩大的趋势。2009年北京高职单考单招计划招8137人,比去年增加2223人。(二)中高职衔接遇到诸多挑战 ,导致不同类型和层级职业教育之间协调性差,不利于中高职的统筹衔接。首先,三种类型的中等职业学校各属不同行政部门管理,不利于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课程、教材统一设置相同,导致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水平层次不齐,在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中差异性比较大。此外,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
中高职教育衔接模式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