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之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掌握字词。,在诵读中整体感知浪的形象。。二、教学重难点:,在诵读中整体感知浪的形象。。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设计::教师:爱是这个世界上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都拥有哪些爱呢?学生:爸爸妈妈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教师:把这些爱再往深处扩展一些,还有对小动物的爱,对美丽的花草的爱,甚至还有对陌生人的爱。所有这些爱都是人自然感情的流露。那么,表达爱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些是直抒胸臆:啊,我爱你;也有一些是通过借物抒情来曲折的表达自己的感情。今天,我们就走进纪伯伦的《浪之歌》,看看他是通过哪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多媒体上展示预习任务,学生认真学习。(1)了解作者(2),,,:通过题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1)作者知识填空:纪·哈·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画家。著有散文诗集、《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他是阿拉伯现代小说和艺术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是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的中坚和代表。(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炽热()祷词()执拗()俊俏()衷情()馈赠()憔悴()真谛()长吁短叹()夜阑人静()彻夜不寐()(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面问题:散文诗中的“浪”有什么特点?请在横线上添加修饰语,说一说你的理解。(挑选出你认为优美的能够体现“浪”的特点的段落,朗读并分析其特点。随后教师提问。)_______的浪?如: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___的浪追问:浪的这些特点因谁而出现呢?:“浪”在对谁歌唱?唱出了怎样的歌?(学生独立思考后作答)明确:1—4节:对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浪之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