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军队改革最新消息篇一:2017提干大纲之军事知识考点:中国裁军情况 2017提干大纲之军事知识考点:中国裁军情况中国军队历次裁军情况: 至1958年底,全军总人数与新中国建立时相比,精简了61%。四次大裁军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成立了10个军兵种领导机关。第一至四次———减少步兵发展军兵种部队。在前四次大裁军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成立了10个军兵种领导机关,分别是: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通信兵部、炮兵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公安军司令部、防空军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铁道兵司令部、防化兵部,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兵种部队得到了飞速发展。1957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防空军司令部,与空军合并,建立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防一体的防空体系。第五次———解决比例失调和臃肿问题。这次裁军使得机关与部队的比例、干部与战士的比例趋于合理,臃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第四次大裁军之后的1966年6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公安部队番号,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了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与1966年相比,战斗部队在全军总定额中的比例提高了,机关和勤务分队的比例下降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军士制度。第六至七次———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 198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第六次大裁军。当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军队再次进行精简整编,大力精简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将一部分部队移交地方。同年8月15日,中央中共批转了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 1982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第七次大裁军。51万余人的铁道兵和1978年1月成立的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铁道部和原配属的国家各部委或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部队转到武警部队,从此,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两个兵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消失。1982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内卫勤务的部队和武装、边防、消防警察统一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第六、七次大裁军,与1980年相比,战斗部队在全军总定额中的比例提高,机关和勤务分队的比例下降,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了军士制度,把76种由干部担任的职务改为由士兵担任。士兵提干,张为臻博客。第八次———兵种合成实现摩托化 198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了第八次大裁军。中央军委决定裁减军队员额100万。这次大裁军有四个特点:一是陆军军改编成集团军,将独立的装甲兵、炮兵、工兵等兵种部队编入集团军,并充实扩编了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种,增编了电子对抗部队、伪装部队等专业兵种,集团军编成内的各兵种的火力、突击力和机动作战能力都大大超过了原陆军军; 二是陆军淘汰了骡马,实现了摩托化和半机械化; 三是改革体制,裁并机构。直属中央军委和大军区的炮兵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防化兵部,分别缩编合并为总参谋部和大军区司令部所属的业务部;11个大军区合并为7个; 四是改变隶属关系。县市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政府建制领导。百万大裁军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的专业兵种数量第一次超过了步兵,炮兵成为陆军中的第一兵种,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陆军防空导弹部队等一大批新的兵种纷纷诞生,骑兵、司号兵等不适应现代战争的兵种和专业被取消。这次裁军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第九次———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1997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第九次大裁军。这次裁军的特点是“精兵、合成、高效”,实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各国由对抗转向对话,开始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在新的世界形势下,中央军委提出加强质量建军、科技强军、走精兵之路。第十次———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次大裁军的主要目的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新军事革命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变革的产物,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巨大变革在军事领域的反映。准维教育军队考试网在新军事革命的浪潮中,信息化战争成为最主要的战争形态。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国际军事领域的竞争,集中体现在军队信息化作战能力的竞争,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在新军事变革中抢占先机、夺取优势,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最根本的要求是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优化军队的编成和结构,调整和完善政策制度。并提出了“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为21世纪中国人民解放军追赶世界新军事革命潮流指明了方向。第
2017军队改革最新消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