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签名篇一:古钱币名词注解钱币学:研究已退出流通领域的货币实物的专门学科。古钱:指已退出流通领域,失去了货币职能的古代货币和近代方孔铸币(包括:贝币、布币、刀币、圆孔圆钱、方孔圆钱等)。布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各种铲形货币的总称,起源于古代的一种农具, 刀币:对春秋战国时期铸行的各种刀形货币的总称,起源于古代的一种捕鱼工具。贝币:是我国乃至世界最早的一种货币形式,在古代以物换物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方便,人们把贝壳这种被人们普通接受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于是就产生了贝币。圆钱:圆形货币的总称,包括圆孔圆钱和方孔圆钱。金版:战国时期楚国铸造的黄金货币,又称“金印子”,多出土于河南、安徽、江苏一带。镇库钱:指官炉钱局在开铸流通钱币之前,为镇恶避邪,特意铸造的一种大型钱,存世最早的为南唐“大唐镇库”钱。开炉钱:指历代钱监(局)在正式铸造前,先精工铸造一批带有纪念性质的钱币,用来祭奠神灵,迎祥纳吉,或进呈上司之用。宫钱:指专供皇宫节日庆典、装饰、坠帐、挂灯、上梁、赏赐的特制钱品。小平:折值一文使用的小钱,也称平钱,一般直径24毫米左右,重克左右。折二:折值二文使用的钱,一般直径28毫米,重7克。折三、折五、折十等类推。文:钱币的基本单位,一枚小平钱称一文。串:一百钱(文)称串。贯:一千钱(文)称贯。! 小样:指钱径小于同类型者。大样:指钱径大于同类型者。面:指钱币之正面。背:指钱币之反面肉:指钱币的厚薄度,有厚肉、薄肉之分。钱文:钱币文字、符号、图案的总称,正面的称面文,背面的称背文或幕文。穿:指钱身穿孔,也称好。广穿指钱孔较大者;狭穿指钱孔较小者。内郭:指穿孔四周的突起部分,又称好郭。内郭较宽者称广郭;内郭较窄者称狭郭,内部重叠者称重郭。四决:指穿孔四角向外突出者。四出:指穿孔四角向外突出延伸到外轮者。外轮:指钱身外围的突起部分。又称外缘、外郭。外轮较宽者称宽轮,宽缘;外轮较窄者称狭轮、狭缘;外轮重叠的称重轮。日文:指钱背凸起的圆圈。月文:指钱面或背凸起的圆弧。向上称仰月,向下称僵月。星文:指钱面或背凸起的圆点。孕星:指钱背的仰月上星。光背:指钱背光素无文。钱范:铸钱的模型,有泥范、铜范、铁范等。钱样:用象牙、玉石、木质等材料手工刻制而成的钱币样品,专供皇帝或上司部门裁决。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有一枚“咸丰重宝”宝河局当五十枣木雕刻的钱样。雕母:又称祖钱。用铜、锡等材料手工雕刻而成的钱币模型。钱文纤劲,钱体厚大,精美超常,存世极少。穿孔多为小圆孔,俗称“金口未开”。现存最早的铜质雕母有报国寺钱币馆中的宣和通宝行草书雕母钱和南京博物馆珍藏的明代“嘉靖通宝”雕母钱。: 母钱:由雕母直接翻铸加工而成,作为翻铸时的范模。钱文细挺,精美厚大,存世很少。铁母:用来翻铸铁钱的母钱,本身为铜质。较铁钱精美、厚大。铁范铜:用铸造铁钱的范型翻铸的铜钱。一般属试铸性质,铸量不多。样钱:试铸及初铸的样版钱,作为铸钱标准或供上司检验。部颁样钱:由中央户、工两部监制颁发给地方钱局,作为铸钱标准的样钱。进呈样钱:地方钱局进呈上级有关部门审查检验的样钱。银圆:俗称“洋钱”、“花边钱”、“大洋”。大型银币的通称。十五世纪末开铸于欧洲。明万历年间(1753-1620)流入中国。清道光年间(1821-1850)台湾仿制银圆,称“银饼”。1888年至1889年广东开铸“龙洋”,各省纷纷效仿。1910年颁布《币制则例》,规定银圆为本位币,每枚重库平七钱二分含纯银九成,合六钱四分八厘。次年5月开铸。旋因辛亥革命未正式发行。民国元年(1912)铸造中山半身侧面像的开国纪念币。1914年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圆。1933年国民党政府废两改元,颁布《银本位铸造条例》,规定每枚银圆总重克,含纯银克,并铸造帆船图案的“船洋”。1935年国民党政府实行法币政策,禁止银圆流通。抗日战争后,国民党统治区由于恶性通货膨胀,银圆又在市场出现。解放以后,由中国人民银行收兑,禁止流通。袁大头:旧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所铸造袁世凯头像银币的俗称。1914年12月在天津造币厂开铸,江南武昌、杭州三厂继之。流通很广,有时以袁大头作为旧中国银币的代称。签字版:指金币、银币、铜币等机制币版别中雕铸有英文签名的一种。多为意大利雕刻师鲁·乔治的亲笔签名,一般在币面的边缘写有“”之英文,或“”的英文缩写。因文字细小,拓片上难发现,但在实物上却是很明显的。仅有少量试铸,作为馈赠留念用。市面所见,几尽伪品。对钱:又称“对书钱”。用汉文不同书体书写而成对儿的钱。对钱从钱文、大小、厚薄、边郭、纹饰、材质方面均相同,惟书体不同,以北宋对钱最多。子钱:指大量铸行的流通钱,。合背:指误用两件面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是钱面。合面:指误用两件背范铸成的钱。双面均是钱背。传形:钱文呈反向排列,左右易位,见于秦至六朝时期。直读
佛语签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