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手中实践在经历中感悟.doc在动手中实践在经历中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等活动。”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是抽象的,必须通过学生在现实、直观的教学活动屮进行操作和观察、讨论和提炼。因此,在实际的教学活动时,我们要尽量为学生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利用自己动手操作获得的数学知识,从而感知抽象的数学知识、思想与方法。一、动手实践,努力挖掘素材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因此,坚持手脑并用,能够收到以动启思的效果。如在教学“8+3”时,先要求学生摆出两种颜色的11个小圆片,然后启发“怎样移动小圆片就能很快算出一共冇多少个?”“能想出几种算法?”“哪种方法更快?”引导学生知道方法,因而又可推出8+4、8+5、8+6、8+7、8+8、8+9的计算方法。这样既突破了难点,又明确了道理。再如数的认识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十分抽象,也比较枯燥。如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达到快速记忆,找到规律的目的呢?在教学中,我试用小棒,让学生动手摆弄,学生不仅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大大超过了书本上的认识。在学习9的组成时。教学时,我提出耍求:把9根小棒分成两堆有几种分法?9可以分成几和几?然后让学生动手分一分。这一下,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每个小朋友都用小棒摆数,摆了满满一桌子,最后一起交流,得出了4种形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借助对实物的形象思考,学生很快发现了其中的规律。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自然得出两种填写方式:一种是从大到小,另一种从小到大。二、 动手实践,把生活带进课堂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衔接起来,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牛感到牛活中处处有数学,学起来自然、亲切、真实。让牛活问题走进数学课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对于小学生来说并非都是熟悉的,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演示在学生自己的眼前,让学生通过手、眼、耳、口等各种感官的协调来感知数学问题,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变成直观的问题。例如:“有一座长2900米的桥,一列火车以每秒30米的速度开过这座桥,结果用了100秒。求火车的长度?”这样的问题,但对于缺乏实际经验的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把这陌生情景演示在学生的眼前:1•让学生把铅笔当作火车,然后让学生再搭一座桥。2•让学生把“火车”开广“桥”。“火车”开始过“桥”的地点和穿过“桥”时火车的位置。通过自主的操作实践,可使学生感知事物活动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了火车实际长度的概念,发现其隐蔽的数量关系,最后发现问题解决的策略:30X100-2900=100(米)。三、 动手实践,进行方法指导“动”是孩子的天性,每位孩子都充满了“动”的欲望,但如果忽略指导,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往往会变得盲目,得出的结论也就失之偏差,从而失去了动手实践操作的意义。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就显得尤为必要。1•建立操作常规。与单纯观看教师演示相比,让学生在课堂上操作学具比较费时,特别是刚开始时由于学生还不善于取出、放回学具,使用起来更花费时间,导致时间不够,有时甚至难以控制,起不到操作真正的作用。因此,必须及早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这
在动手中实践在经历中感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