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国家还有其他政党,他们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八大民主党派。哪八大民主党派呢?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中国共产党与八大民主党派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一党领导、多党合作、民主协商。这样的政党制度与西方的竞争性政党制度大不相同。那么,这一制度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与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相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具有哪些特点和优点呢?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首先,我们必须掌握政党与政党制度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理论。一、政党的基本理论(一)、轮船、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等事物和概念一样,政党是一个舶来品。很多同学可能会想,怎么可能?我们中学学历史就知道了唐朝的“牛李党争”、明朝的东林党,中国古代不早就有党了吗?政党怎么可能是舶来品呢?的确,中国古籍中很早就出现了“党”字,但没有“政党”一词。中国古籍中的“党”有四种涵义:一是指居民基层单位;《周礼?地官闾胥疏》中记载:“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闾为族,五族为党。”党指的是古代地方政权组织。五百户为一党。二是指至亲好友;如“睦于父母之党”。三是指有首领的群体;如“凤飞,群鸟相从以万数,故以朋党字。”四是由以上涵义引申出来的政治上的官僚帮派的勾结,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组织:如“诸侯有罪,傅相不举,为阿党”,再如唐朝的牛党、李党。而且,我们在使用“党”字时,往往以贬义居多,比如“党同伐异”、“结党营私”。由此可见,中国古籍中的“党”同现代政治意义上的政党涵义迥异。我们现在使用的“政党”一词,来自日语,日语来自英语Party,英语来自拉丁文Pars,本意为“一部分”,后逐渐演进为一个专指一种社会政治组织的概念,现代政治意义上的政党一词显然源于西方。恰如梁启超所说,“政党者,以国家之目的而结合者也;朋党者,以个人目的而结合者也。”,人以群分。以利益和志趣形成团体或组织,是人的天性。可见,基于一定团体或组织形成的党与派自古有之,但由此所形成的政党,则是人类社会迈入现代化,出现了现代民主体制之后。:“政党,我们知道,是一个为新的事物而起的新名字。说这个名字新是因为事物是新的。这个词直到16世纪才在政治意义上使用。”因此,政党不是随意就能够产生的,它必须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物质条件和阶级基础。(2)代议制的产生和普选权的实现——制度条件和政治基础。(3)民主、平等、人权等政治观念和意识的传播——社会心理基础。这三大前提条件决定了任何试图迈入现代化,并进行现代国家建设的社会,都必然会产生出政党。17-18世纪,“政党”一词开始在欧美等国的政治生活中流行起来。当时政党与派别同义,并且同时使用,指社会上一部分政治观点和利益相同的人组成的政治集团。到19世纪,政党与派别才正式分开,特指为了通过选举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但是,这一定义只适用于欧美的议会民主制国家。而实际上随着欧美现代民主政治向世界的传播,政党的产生形成了不同的模式。。以西欧、北美国家为典型的政党产生模式被称为“原生型模式”,即政
政党与政党制度的基本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