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师徒结对方案_0幼儿园师徒结对方案篇一:幼儿园师徒结对实施计划幼儿园师徒结对实施计划师傅: 徒弟: 结队日期: 一、从教者情况分析: 我有两年的托班工作经验,今年八月进入我们南大和园幼儿园参加工作,是一名幼儿园新教师。这学期担任的也是较为熟悉的托班教学工作。二、现状分析: 我是一位新教师,对新幼儿园的教学模式不是很熟悉。但是我有极高的工作热情,喜欢孩子,能虚心请教。我性格温和平静,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很亲密,受到小朋友喜爱。但是在组织幼儿活动中缺乏经验,表现在班级孩子教学的管理,有时候力不从心。对于区域游戏,不知道怎么更好的开展。三、发展目标: “以幼儿发展为本”是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纲要”,领会纲要精神,在互动中认识到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掌握教学基本技能,同时将自己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提高我的教学业务能力。能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1、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能用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教育实践。热爱幼教事业,体验教育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 2、掌握观察幼儿的方法,能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发展,掌握幼儿的心理特点,进一步与幼儿交往,使教育效果明显有效。在日常活动与幼儿习惯培养中能多注意观察幼儿,抓住教育契机。 3、能抓住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能较好地设计教学活动,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能处理活动中的突发事件,提高随机应变的能力。 4、加强各种专业技能练习,积极提高业务技能,克服不足之处,增强自身素质。 5、加深对教学、区域游戏活动的认识,能够顺利开展晨间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四、措施: 1、每周不定时听课,观察其班级常规的养成情况,做到自评,点评结合,及时指导在活动中的优点与不足之处,提出个人的建议,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扬长避短。 2、在制定周计划的同时进行活动选择方法的指导和活动设计方法的指导。 3、不定期的观摩晨间、游戏、教学活动,结合自评和他人评等方式,不断提高听评课 4、注重一日生活常规的培养,采用观摩和被观摩的方法,使班级常规更加稳定。 5、通过商量与交流指导家访工作的方法。 6、每半学期进行一次考评活动,听取园考评小组指导。 7、师傅能够有时间每周与徒弟谈心,共同探讨教育心得。具体工作安排: (第一学期) 九月份:签定师徒结对协议,指导新教师熟悉整册教材,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加强学习,在学习中丰富提高,学习新课程理念。十月份:师傅听徒弟的课,共同研讨。在教学实践中,提炼教学特色,设立成长目标,使之能轻松驾奴课堂。师傅和徒弟共同探讨多媒体技能的运用。十一月份:随时随地教研,研究教材、教学、提高专业技能。不断参加各种教学活动,促进个人素质不断提高,指导区域活动的开展。十二月份:指导制订复习计划,研讨如何上好复习课。(第二学期) 三月份:指导制订教学计划,并学习几篇教学新理念的文章。四月份:每月至少听徒弟2节课,并给出导评,使徒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五月份:交流教学案例,提出意见,及时整改。与徒弟商讨为园内汇报课一节,在大型教学活动中与商讨徒弟设计方案,完成上课任务。六月份:知道成长手册的制作与安排,做好家长工作。七月份:指导制订复习计划,撰写学生寄语、教学及个人工作总结。五、期望带教成果(或达成度) 1、能较顺利地开展幼儿园一日活动,熟悉一日活动流程,能独立带班。 2、能独立制定一日活动计划,初步设计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的集体活动,能按照计划实施活动。 3、了解并实施保教结合的幼儿教育,对幼儿的保育工作有一定的敏感度。 4、了解与家长交流沟通的几种方式,掌握与家长的基本沟通技巧。篇二:宜州市幼儿园师徒结对方案宜州市幼儿园“师徒帮带”活动启动方案为了帮助幼儿园新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为促进幼儿园教研水平和保研质量的全面提高,宜州市幼儿园以“师徒结对”为基本形式,使全体教师能针对性更强的进行互帮互学,有效开展同伴互助,老带新,旨在幼儿园内建立教师互帮互学的新团队,提升教师团队力量。经园务会商议决定,宜州市幼儿园将在2016年4月1日起,启动宜州市幼儿园“师徒帮带”活动。现将活动内容及要求安排如下:一、确定徒弟人员: 所有宜州市幼儿园的保教人员三、时间安排: 自通知下发之日起,有意向结对的教师向保教室上报结对教师四、园务会协调: 如果出现特殊问题,幼儿园将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协调。五、师徒帮带形式: 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帮扶形式,即由一个有一定专业理论和较强的业务水平、敬业乐教、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作为导师,负责带一个年轻教师,承担一对一的传、帮、带培养任务。不仅要组织他们学习指导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掌握当好教师的基本要领,掌握教学艺术。幼儿园将组织师徒签订协议
幼儿园师徒结对方案 0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