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篇一:楹联文化进校园宝山小学开展楹联文化进校园活动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4月日,宝山小学开展楹联文化进校园活动。活动中,宝山小学聘请了怀柔区楹联协会主席徐东升来校为该校的老师们做了一场生动的楹联知识专题讲座。首先师生参观了“京北楹联第一村”汤河口镇新地村。家家贴楹联,户户讲传统,新地村是“北京楹联文化第一村”,是新农村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融合样板村。他们积极与北京市楹联协会、区诗联协会联系,根据本村特点为每户村民量身创做了楹联作品,将每户的姓名、职业特点和美好希冀之意巧妙地编入联中,并通过篆刻木框,悬挂于每户门前,成为了该村独特的文化一景。“知书达理和为贵;处世为人谦受尊。礼在家中。”“厚德质朴流芳远;大志贤良饮誉长。德佑子孙。”“舒张正气浩如玉;奉献忠心永为国”学生从一幅幅寓意深刻的楹联中,学到的是楹联创作知识,感受的是传统文化对村民文化素质的提升。之后,师生倾听了怀柔区楹联协会主席徐东升的《楹联文化》讲座。徐东升老师从什么是楹联、楹联的发展及意义入手,他风趣幽默地讲解了楹联的句法结构、特点、工对、宽对以及在现实中如何悬挂对联等。徐东升老师列举了大量生动典型的楹联例子,教师学生听得入神,并认真做好记录,会场时时爆发出阵阵掌声和笑声。最好宝山小学杨宝明副校长讲话,他希望在场的每一位师生要认真学时的教学之中,为祖国楹联文化的发扬光大贡献力量。此次邀请楹联专家来校讲座,是进一步推动宝山小学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的重要举措,也是宝山小学开展“楹联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一项具体安排。篇二:楹联文化论文评分______ 日期______ 湘潭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自修课专题读书论文(体会) (封面) 课程名称专题读书论文(体会)解读《联律通则》(修订稿)基本规则指导老师谢龙翔姓名学号班级名称学院名称交阅时间湘潭大学教务处制解读《联律通则》(修订稿)基本规则楹联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独立文体之一,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具有群众性、实用性、鉴赏性、久盛不衰。从各种文学形式来看,楹联与包括骈赋、唐诗、宋词、元曲、民间韵律性文学等在内的其它文学体裁、语言、文论术语之间,既有互相包容、渗透、扶翼的共性,又有自己的规律、定则的个性。从起源上说,楹联起源于诗文中的对仗句。在其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历代多种文体中的优秀成份,而逐步形成了与诗、词、曲、赋等并驾齐驱的独立文体。它是一种矛盾均衡的对称文学,绝不是律诗和骈文的“附庸”。楹联源于对偶,其本质是对仗。对仗句用于文章称为骈文,用于诗歌称为律诗,单独使用就是楹联。故楹联是独立使用的对仗句,是一种独特的文体。楹联是传统的格律文学,具有格律性、典型性。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就不应称其为楹联!如果按下文所述的“联律基本要求”,将有相当数量的前人联作被驱逐出“楹联”之列。简单举几例: ,红霞万朵尽朝晖。(典型的外科病) ,醉酒无须脚朝天。(内容不健康) ,家兄塞北亡。(内容不真实) ,鬼死三千今去奇。(死对、硬对的玩文字游戏) ,万象回春大地新。(上下联内容无关) ,做事要大家来。(完全不合联律) 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每一副楹联,由上联、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从形式到内容均为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韵律协调的部分组成。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张贴于面对的右侧。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张贴于面对的左侧。楹联的核心是对立统一。楹联属于文字语言的对称艺术,汉字的造字法就是本于易学原理,其结构模式、形音合壁、思维内涵,都是阴阳观的反映。人类重视文字的对称和均衡,当是楹联的原始发端。形要上下对称,音要平仄对立,义要词句对偶,构成了均衡、和谐、优美的对称法则。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楹联艺术方面的体现。“阴阳观”、“有无论”扎根于中国古代哲学的土壤,潜移默化地渗透着人们的意识,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使人们产生了对偶、对仗、对称、均衡的观念,这就为楹联的产生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它影响和促进着对偶句式不断改进和发展,使之终于演变成了严谨的、格律化的、社会化的独立文体――楹联。楹联文体质的规定性、适应性,要求创作与赏评坚持创新而不离传统体范,重律而尤见时代风徽的原则。楹联的基本规则解读第一条: 字句对等。一副楹联,由上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的句数要相等,不管单句联还是多句联,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如一言联:墨,泉。二言联:岳峻,湘清。七言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十一言联:见龙在野,隐骨埋身难叱诧;蓄志于心,拨云见日竟扶摇。句数相等,即上联为几句,下联也为几句。如题云台山联,上联四句,下
楹联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