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大学生抑郁心理非理性认知 1 引言 现代健康观念认为,健康不仅包括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身心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人才成长、事业成功、生活幸福的基本保证。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上是比较好的,他们朝气蓬勃、富于理想,情感丰富、乐于交往,积极向上、热衷于探索人生的真谛,这是主要的方面。但也有不容乐观、令人担忧的一面[1]。由于高校校园内特殊的竞争环境以及学习压力、未来就业压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心理负荷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因而他们的心理健康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其中抑郁症就是经常发生的一种。据北京卫生部统计调查,在大学生中为数不少的人具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个别严重的甚至有自杀倾向[2]。为此,我们就引起大学生中抑郁情绪的非理性认知以及针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一些探讨,以期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抑郁与非理性认知 早在十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就预测,抑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调查表明:目前,全世界约有一亿人患有抑郁症,且数量有增无减,抑郁症将成为本世纪一种相当流行的病症。 抑郁是极为常见的心理障碍的症状之一,它通常表现为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并伴有焦虑、犹豫不决、记忆减退、思考困难、孤独、悲观、失望、自我责备和身体不适感。由于抑郁心理比较顽固,人一旦产生抑郁感,很难较快地从中摆脱出来。从认知心理学的视角来看,抑郁是一种心理障碍,抑郁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心理上有失落感。这种失落感主要由于个体的非理性认知造成的。 对于同样的外界刺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刺激的认知存在差异,也可认为每个人具有不同的认知方式。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认知方式分为许多不同种类,我们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按照个体信息加工过程中的态度将认知方式分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认知方式,理性的认知方式是解决问题的正确的认知模式,不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而非理性的认知方式是指歪曲的、不合理的、消极的信念或思想,则会导致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 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调控能力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认知有关,片面的、错误的认知和非理性的信念往往是个体产生抑郁、自卑、焦虑、恐惧、痛苦等不良情绪的原因。有研究表明,抑郁情绪的产生与个体的社会因素及非理性认知因素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这里的抑郁情绪是指非内生性单向抑郁情绪。早在六十年代贝克(Beck)就提出了抑郁情绪的认知理论,继而埃利斯(Allis)又提出了理性情绪疗法,并列举了常见的11种非理性信念,后来安波拉姆森(Abramson)等人提出了抑郁情绪的社会认知理论模型。这些理论的提出对抑郁情绪的病因学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人们以此为依据,试图找到容易产生抑郁情绪的社会因素及认知倾向性因素。其中非理性认知因素主要有消极的归因方式、对事件的原因、结果及自我作消极的推论、消极的自我概念、抑郁性的认知偏差等。安波拉姆森提出,与抑郁情绪的发生发展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因素主要涉及两方面:自我成就和人际关系,这两方面的社会因素与非理性的认知相结合,就会产生抑郁情绪。 非理性认知在大学生中是很普遍的,它影响人的行为,常常会给人带来情绪困扰,引发心理障碍。陈树林、郑全全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因素、认知因素与抑郁情绪三
医学论文-大学生非理性认知与抑郁心理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