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纺织服装学院的组织下,我们131206班的全体同学一起参观了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让我们感受到了当年华侨华人漂洋过海、艰苦创业的辛酸,以及他们情系家乡、为国奉献的情怀,我们每一个人都收获良多。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坐落在江门市五一华侨广场内,筹建于2002年5月,2010年11月6日全面落成开放,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五一华侨华人博物馆由6个部分组成,分别为金山寻梦、海外创业、碧血丹心、侨乡崛起、五邑新篇和华人之光。我们首先参观的是第一馆--金山寻梦。19世纪中期起,中国内忧外患日益深重,五邑地区人多地少,粮食短缺人民群众的生活日益艰难。而在此时,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地先后发现金矿及随后的北美太平洋铁路修建,急需劳动力的消息传来,给生活艰难的人们带来了谋生的希望,于是在五邑乡村形成了奔向“金山”谋出路的共识。“父携其子,兄挈其弟,几于无家无之。”青壮年男子“谋食外洋者,十之七八。”他们漂洋过海汇入国际移民大潮,成为北美、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金矿、铁路、锡矿、种植园、农场的主要开拓者。五邑先侨在异国他乡,克服自然环境的恶劣,适应着文化习俗的差异,顶住排华法规的歧视,忍辱负重,自强不息,依靠自己坚韧的意志和勤劳的双手,赚取血汗钱,努力实现使自己的家庭和家乡富裕的梦想。虽然有的人倒在了寻梦的旅途上,但是五邑先侨这种敢为人先、锐意进取的精神却没有丢失,五邑先侨继续奋发自强,坚强的走在艰难的寻梦之路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第二馆的主题为海外创业,从艰难的排华岁月到二战后华侨逐渐向华人转变,一代代五邑华侨经历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心路历程,他们在侨居的国家和地区,艰苦奋斗,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事业。他们从修鞋匠、矿工、人力车夫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到拥有属于自己的农场、店铺、工厂,一路走来可谓是充满了辛酸和血泪。五邑先侨从无到有,通过自己的艰苦付出,在侨居的国家和地区开创出自己的辉煌事业。第三馆的主题为碧血丹心,五邑先侨通过自己的艰苦付出收获成功,在享受生活的同时,他们仍不忘回报国家。而在这里我们见证见证了抗日时期一个以卖瓜子为生的华侨郑潮炯一段卖子救国的旷世义举。郑潮炯1904年生于广东新会县莲塘村许坑村,幼年在家乡务农,因家贫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少年时便出洋谋生,先到香港,后转到北婆的山打根当小贩,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不久,郑潮炯的家乡传来了家乡沦陷、父亲被日机炸死的噩耗。无法回乡奔丧之际,他化悲愤为力量,决心把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献给抗战救亡。虽然,三个儿子尚不满8岁,但妻子全力支持他到外埠卖瓜子筹集义款,自己独力挑起了家庭重担。1940年,当第四个儿子出世后,郑潮炯和妻子商量后,决定以80元的价格把刚满月不久的儿子卖给山打根一位商人,并将所得悉数捐献出来。这宗“卖子救国”的义举轰动了整个婆罗洲。卖儿子后,郑潮炯继续他的卖瓜子筹集义款的工作。走遍了北婆各埠后,他又到了新加坡,又辗转到了马来西亚半岛各埠。从1937年到1942年初,他一个人就筹得18万多元。在吃饭只需一两毛钱的时代,18万是很大一笔巨款。虽然家人还是过着拮据的生活,但郑潮炯毫不犹豫地把18万多元捐赠给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洋华侨筹赈总会。这是一种多么热诚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永远歌颂和学习。接着我们参观的是第四馆—侨乡崛起,海外侨居地是华侨们谋生的地点,家乡则是他们永远无法
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参观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