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与信用工具
一、信用的定义、特征
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三、信用形式
四、信用工具
五、信用工具的行市
8/3/2017
1
一、信用的定义、特征
定义
借贷活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用契约保障本金回流和增殖的价值运动—王松奇)
构成要素
*有借有还——信用关系+信用标的
*有约——信用载体(信用工具)
*有期有息——信用条件(货币/借贷资本的时间价值)
8/3/2017
2
一、信用的定义、特征
信用的特征
--还本付息的借贷行为(区别于财政分配/民间救济)
--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借贷资本
* 区别于商品交换:等价交换;所/使让渡
* 区别于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双重支付与双重回流
--债权债务关系(赊购赊销的延伸)
8/3/2017
3
二、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信用的产生
---私有制和商品交换——贫富分化
---商品产销周期不一致——商品、货币占有的不均衡
---经济主体利益的不一致——有条件让渡/调剂
收支:结余未来消费/现在消费
负债现在消费/未来消费
平衡“月光族”
调剂:经济主体效用的最大化,克服收支时/空的不平
8/3/2017
4
信用的演变与发展
高利贷信用
最古老的信用形式
* 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和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生产
* 债权人:货币经营者、商人、教堂/寺庙/修道院、奴隶主、大地主
* 债务人:小生产者(不稳定的小生产;超负荷剥削)
破落的奴隶主、地主(奢侈生活;政治目的)
特点
—利率高:资本增值要求违反社会平均利润分配规律/急需;借大于贷
—非生产性:不是再生产中闲置的资本,与再生产无直接联系
—保守性:资本的剥削方式非资本的生产方式
作用
+ 巨额资本积累
8/3/2017
5
现代信用
产生基础:高利贷的垄断地位消失与衰退
——利率从属于平均利润率,从属于资本主义生产需要
* 法律限制利率水平
* 资本主义自身发展创造的条件——突破小生产方式
商品货币关系拓展:社会再生产资金的暂时闲置与需求
货币需求迅速增长:创造信用流通工具来满足
——高利贷永远消失?
* 生产力发展的多样性;* 正式借贷渠道的约束
* 地下经济活动* 危机时期
* 管理不善(发展中国家)
8/3/2017
6
现代信用的形成
产业资本循环中的资金余缺
余:固定资产折旧闲置流动资金待转化的剩余价值
缺:固定资产更新补充流动资金追加生产资本
经济主体收支不平衡的加剧
盈余与赤字;债权与债务
金融中介机构的兴起与推动
兴起:余缺调剂的必然产物
推动:——间接融资:信息、交易成本、巧合
——信用形式的多样化
8/3/2017
7
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
直接信用
—货币余缺者之间直接发生的信用,通常由经纪人或证券商进行股票、债券发行等交易安排。
—特点:借款者直接发行债务/股权凭证,中间人仅牵线、搭桥,收取佣金。
间接信用
—货币余缺者之间通过金融中介发行的各种金融工具进行借贷的信用。
—特点:金融中介发行间接债务凭证,将贷者货币引向借者
间接信用较之直接信用的好处
—专业信息机构:信息成本低;
—交易成本较低(规模经济)
—风险有效分散/流动性强
8/3/2017
8
三、主要信用形式
划分标准:当事人+经济内容+信用形态
债权人债务人
经济内容/用途
形态
商业信用
工商企业工商企业
生产销售
商品
银行信用
金融中介企、居民
(银行等) 政府等
生产销售
消费
货币
国家信用
银、企、各级
居、机构政府
弥补财政赤字
筹集长期资金
(公开操作工具)
货币
消费信用
工商企业消费者
金融机构个人
耐用消费品
住宅/其他支出
商品/
货币
8/3/2017
9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
区别:形式+ 特点+ 缺点
形式
特点
优势/局限
商业
信用
赊购赊销
预付货款
主体:企业
客体:商品资本/ 买卖+借贷
变动:与产业资本一致
数量和规模限制
范围限制
方向限制
期限限制
银行
信用
吸收存款
发放贷款
[证券投资]
主体:银行等、企业、个人
客体:暂时闲置的资金
变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一致
功能:信用创造/ 贷款—存款流
突破商信限制
-- 集少成多,
-- 续短为长,
--变S为C、I
--低成本创造信用
8/3/2017
10
3信用与信用工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