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小议残缺之美-平面设计.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8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8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8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何为残缺之美在《说文》上:“残,贼也。从歺戋声”,“缺,器破也。从缶,决省声”。在《汉语词典》中“残缺”:意为“伤残等所致的四肢或器官缺失;不完整,部分缺。”[1]由此可见,“残缺”是个贬义词,与“完美”相对,是一切事物表象的破坏或者不完美,是事物的破坏,是秩序的颠倒,是心理的叛逆。但有趣的是,当“残缺”应用于艺术领域,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残缺是一种现象,世间万物极少完美,因此残缺随处可见;残缺美则是一种理论,是残缺的表象在认识上的升华。残缺美在艺术领域大抵可以分为两种:狭义的残缺美和广义的残缺美,其中狭义的残缺美便是大部分人认同的一些非人为或者非故意所致的残缺,人们在这种残缺中或寄情与物、或发挥想象,由此而美;广义的残缺美则为因残缺而美,即有残缺之处,不论是残缺局部,还是残缺整体,在残缺中都能体味到美则为残缺美,也就是本文所说的残缺美。2、为何残缺为美残缺主要是从形体上或者色彩上表现出来,而人们对于形体或者色彩的感知是靠视知觉起作用的,研究残缺美便要以研究视知觉为基础,而视知觉同样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一直以来,心理学家都想确定,在视觉过程中人的眼和脑是如何共同起作用的,什么样的视觉对象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作为设计师,我们同样十分关注这些问题,这就引导我们利用心理学的某些理论去分析残缺美在设计上的应用。格式塔心理学[注1]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我们可以利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去分析残缺美在设计上的应用。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残缺能够更增强视觉的关注、更扩大联想的空间、更突出事物的本质。,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认识,都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印象,这便是每个人心目中的“格式塔”。而当我们看到的形和自己心目中的“格式塔”完全吻合时,便不会对其产生太大的印象,从而被我们所忽视。而当这个东西和自己心目中“格式塔”发生冲突时,反而会引起视觉关注,原则上冲突越强,引起关注的程度越大,记忆指数也会越高。也就是有机体总是将他对不断变化的外部事件的预测与他固有的意义框架进行比较,如果这些外部事件与他预测的相符或者行得通,他就不再对它产生兴趣,如果不相符,那么就对当时的情形作一番估量。[2]残缺本身是不美的,而恰恰是这种残缺打破了人们心目中的某些“格式塔”——“完形”,引起人们的视觉警觉,从而调动脑部活动,分析此事物为什么有违常规?为什么出现残缺?这样就会对事物形成更深的印象。残缺的形象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容易引起视觉的注意,有极强的速度、力量以及突出的凝聚点,如果合理应用,就能获得震撼人心的作用,同时可以得到审美的满足。陈汉民教授设计的中国工商银行的标志(图1)整体上采用了一个隐形的圆形方孔钱币,中间是一个“工”字,外轮廓线中间位置断开,从而以“断”强化“续”,以“分”暗示“合”,大大地增强了标志的视觉冲击力。残缺的“工”字两边对称,体现出银行和客户之间平等互信的依存关系,更能体现行业特色。这便是采用了残缺的方式,让标志图形元素与观赏者心中的格式塔产生反差,从而调动他们的欣赏能力,增强记忆指数。图1中国工商银行标志1989陈汉民陈放教授设计的胜利招贴(图2),画面上没有任何语言,仅仅是一只残缺了手指的手做成V的形状。正是这三只手指的残缺提醒人们胜利是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撞击着每个人的心灵,不禁让人感到凄凉、辛酸,促使人类对自己的行为不

小议残缺之美-平面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8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水中望月
  • 文件大小132 KB
  • 时间201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