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3、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是怎么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课时:2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同学们,在继续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听写几个词语::昨天,我们随着季羡林先生,游览了德国的城市哥廷根,知道了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中有一句话表达了季羡林先生对这种异国风情的赞叹,就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课件出示)“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齐读)二、,体悟风情。师:是什么让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体现奇丽景色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体现民族奇特的句子,然后把画出来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奇丽的景色!”学生汇报交流(请学生说,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听,可以补充、可以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a、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表现“丽”)体会景色“奇”在哪里。(“任何”“家家户户”表现“奇”)b、指导朗读师:多么美丽,多么与众不同的景色啊,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练读,评价。全班读。(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a、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师: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花的海洋、应接不暇)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渗透造句练习)感受“花的海洋”:师:是什么让作者感到“应接不暇”呢?(花)在这句话中,作者把花比作(海洋),谁来说说海洋的特点是什么?(无边无际)师:整条街道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让人应接不暇,怪不得作者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b、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全班读。“民族的奇特”师:刚刚我们通过交流,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现在我们再来看看从哪里能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奇特?让我们接着交流。(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2)“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a、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出示以上文字课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比较,理解德国民族养花的奇特。b、指导朗读。学生练读:师:如果你跟作者一样,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奇怪、不理解)好,请读出这种吃惊、不理解。全班自由朗读。(读出吃惊、不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1)过渡。师:“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