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献学笔记第一章概论一、文献的概念 。 ,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权威定义)。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二、中医文献 :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三、中医文献学 :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为主要手段。是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殷商——1840/1911 (《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较高,雕刻或活字印刷、刻印抄写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 3)类书:编辑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第二章历代中医文献研究概况一、先秦—两汉 战国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赵)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毕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十五种古医籍,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等。 ,汉成帝命令李柱国校方剂刘歆《七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 (黄、神、伤、难)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西晋266年 : 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内照图》,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针灸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咎殷《经效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成为这个时代中医文献的标志: 1)官方隋文帝《四海类聚方》隋炀帝《四海类聚单药方》300卷 2)民间晋葛洪《肘后急救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 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三、两宋金元时期 1)朝廷组织::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新校正” 重订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为集方剂与治疗于一身的巨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政府颁发的制剂规范。 :开宝本草、嘉祐孙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 2)民间自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苏沈良方》 1)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形成
中医文献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