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泉州谱牒历史文化.docx家谱是表达某一家族世代繁衍及记述重要人物事件的图书,它以血缘关系为主体,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家谱类文献的名称有谱、谱牒、族谱等,是记录某个家族历史文化的一种符号,它的产生、发展、演变都有极其复杂的历史原因。泉州的谱牒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是福建乃至中国传统家族制度最为兴盛和完善的地区之一。泉州的族姓多来自北方,尤以河南人为最,很多泉州族谱记载的姓氏郡望或堂号都来自于北方,如颖水流芳、清河衍派、上谷传芳等。泉州谱牒文化随着大批泉州人向外移居而播迁台湾及东南亚各地,见证了泉州与台湾同胞及东南亚侨胞的一祖同源关系。 1泉州人口迁移与谱牒文化的形成发展泉州历史上是闽越族人的聚居之地,早在新石器时代,以蛇为图腾崇拜的闽族已在泉州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以渔猎为生。当时,南安狮子山下的丰州平原地处江口,随着江河的淤积及海岸线的变迁,逐渐向东海延伸,形成今天的泉州平原。当时的泉州也以蛇为图腾,现今南安诗山还有蛇王庙存在。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设置了闽中郡,但其时泉州基本上仍由闽越土著统治,中央政府只是名义上的行政统治,不过,此时中原汉人已开始进入泉州。秦始皇曾派屠睢、任嚣、赵佗平定百越,派军徙吏随带家眷奴婢迁往岭南。秦末天下大乱,一些秦兵及百姓逃到福建漳州、泉州一带居住。随后,汉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开始加强对福建地区的统治,汉昭帝在泉州设县,其户口不及一万,成分主要还是闽越遗民。中原汉人大规模移居泉州始于西晋,其时北方大乱,晋人衣冠南渡,泉州由于远离中原,无战乱之苦,故吸引了不少北方士族迁入,在西晋永嘉年间出现了第一个高潮。中原汉人移居泉州时,把中原文化带到泉州。据《南安县志》记载延福寺,在县西九日山下,晋太康时建,去山二里许。这表明,西晋时候已有不少中原汉人在泉定居,开发晋江两岸,此时晋江下游沿岸已形成相当规模的汉人社会,并具有较为发达的经济。唐代,汉人继续大规模入泉。据《颍川开漳族谱》云,朝廷命陈政的两个长兄陈敏、陈敷领兵南下,这两支军队约有万人左右,他们最终在漳州落籍定居下来,陈政、陈元光父子被尊为开漳始祖。这批南来的北方汉人及其后裔,也有不少后来迁徙到泉州一带居住。泉州不少著名的姓氏,就是在唐代入迁的。唐代末年至五代,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带领大批中原士民入泉,形成了又一个移民高潮。王氏兄弟父子相继主政泉州前后达40多年,对泉州地区的开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家族文化的形成发生了巨大的作用[1]。中州士民徙泉的最后一次高潮是在南宋。赵氏定都杭州,紧邻浙江的福建境内安宁,无战乱之苦。宋南渡后,宋宗室贵族和中原地主官僚,以及不甘受异族压迫的中原人民大批南移,流入泉州亦复不少。宋元以来,泉州科举发达、经济繁荣,家族文化观念深重,家族文化的种种形态结构如家族组织、祠堂、祭祖、族谱等非常完备。这一时期,泉州的谱牒历史文化取得了很大进展,它的一整套观念如辈分观念、家族观念、祖宗崇拜以及其他一系列礼俗观念,早已成为泉州人的抹不掉的深刻烙印。明清以后,随着泉州各家族人口持续不断向海外大规模移民,泉州成了台湾汉族同胞最主要的祖籍地,也成了中国最著名的侨乡之一。至今台湾同胞中来自旧泉州府所属各县的移民占了四成以上,足见其人数之多[2]。而分布于东南亚及世界各国的泉州籍移民及其后代,也有几百万之多。泉州人广泛移民海外的史实被充分反映在各姓族谱的记录中。中国其他地方的谱牒,很难能
浅析泉州谱牒历史文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