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轮的低段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简单的加、减法应用题是他们学习的一块硬骨头,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生识字量少与理解题意之间的矛盾。低年级孩子识字不多,阅读能力弱。数学教材上的练习设计已经比较注意到这一点,我们与语文教师进行交流,发现二册教材第19页上的三句话中,有30%是学生不认识的字,能独立完整读出这三句话的学生,我们班有60%左右,其中包括“就字读字”的学生,能读出每个字,但是不能连贯地理解整句话的意思。教材如此,我们的作业本上就更不用说了。解决一个数学问题,至关重要的是理解题意。但是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在读题方面的困难,从而导致理解题意的困难。主要问题案例学生出错的主要原因解决的策略读题困难产生错误错例1、44颗珠子,把第36颗涂上颜色,盒子外面有()颗珠子。就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他只认为一道题,一个要求,而这句话中,有连续的两个要求包含在一句话中,学生多数只填空,没有涂色。2、个位上是6,而且比30大比40小是()学生只考虑个位上是6。3、我的手套38元,我的衣服比手套贵多了,你是90元?比90元便宜一些。学生只考虑第一句话的意思,不考虑第二句。4、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44+(),小林把这个一位数加到了44的十位上,得到的结果是94。正确结果应该是()。学生对这么长的一段话不能理解,在要考虑算理,难度太大,所以只有9位学生做对了。学生读题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的,即使有拼音,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到位的。一句话只能含有一个要求,多于一个,学生的错误就比较多。1、改变题目的表达形式,应用题多以图和线段的形式出现,减少文字的表达。2、培养学生审题的能力,会找关键字,把读题作为一项教学目标制定到课时教学目标中。解决问题的表达形式方面1、一共有17元钱,我还剩10元,我用了多少钱?学生写成:17–7=10元2、小红看一本故事书,已经看了60页,还有15页没有看。这本书有多少页?学生写成:75–60=15页学生总是喜欢写成:总数-用去的=剩下的。3、有48人来开会,已经有40张桌子,4把椅子啦!还要再搬多少张桌子?多少把椅子?学生就写成:40+8=4844+4=4848–8=4048–4=444、妈妈买了两样玩具,付了40元,找回2元,她买了什么?(要求用算式写出来)学生写成:40–2=38元学生的主要问题是表达形式,主要的只表达了一半意思:用掉38元,没有表达出买了什么。1、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不到位,知道结果,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对应关系学生是模糊的。2、在解决问题表达方面,因为一年级还没有要求写答,因此学生对于需要书写的问题解决学生出现错误的比较多。问题解决的表达形式是作业的重点要求。5、一(2)班有40位同学,有5位今天请假,一辆限坐34人的汽车够坐吗?学生写成:40–5=35人学生只表达了有35人坐车,没有表达这辆车够不够。解决问题策略方面的问题1、选择题:把2米的线段平均分成4分,求每份的算式是哪一个:学生选择4÷2的有20人,选择2×4的有6人,选对的有5人。考后询问学生,发现错误的原因有两种:一类学生是的确不理解总数与部分数的关系,所以选错。一类学生是开始选对的,但是考虑到答案无法计算,所以就选择了4/2。2、从140、430、900、390中选择两个数相加或相减,是得数最接近500。12个学生写了140+390=530
典型错题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