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研究(研究生课程)课程简介本课程以佛教哲学问题为纲,按佛教历史的发展逻辑,叙述佛教哲学的演变,从而简略地勾勒出佛教哲学的传统体系。第一部分是总结性的,着重从总体上介绍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佛教哲学的历史演变和重要著作,以便使读者对佛教哲学获得一种概括性的了解。第二部分论述佛教的人生价值论,介绍佛教最基本的人生学说和伦理学说。第三部分着重阐明佛教的宇宙观,对于在佛教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逐一加以分析。第四部分是论述佛教的认识论,分别对佛教的禅观、般若中观、新因明、顿悟、三谛圆融、真妄心观等独特认识形态做了系统而简明的考察。第五部分结合学生实际,分析藏传佛教哲学思想传统和特点。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加深学生对藏族传统文化精神实质的认识和把握,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了解佛教的哲学体系,并借鉴这一理论和方法学习其他课程。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对这一传统学科进行批判和吸收。课程的学习有利于开拓学生知识面,作为哲学学科,佛教哲学是开启其它学科的一把重要钥匙,对理解和认识藏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拓学生视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做到活学活用。第一编印度古代哲学流派和思想“见”释藏传佛教将古代印度哲学宗教思想流派划分为常见和断见两种《土观宗派源流》说:“经藏中说,外道有九十六种奇见,十四种无记见、六十二种恶见、二十八种不正见、二十种邪见等等。”《辩理炽燃论》说:“见的差别有一百一十种。”《中观宝炬论》说:“见的差别有三百种。”等等。诚如日比汪秋(意为觉自在)所说:“邪道无边故。”若不具有分辨道与非道的智慧,则很难断言会产生此邪见或不会产生此邪见。因此,邪见宗派的数量,是没有固定的,这里只就最有名的几派,将其言论教义,略为讲说: 所有外道的见,判分起来可概括为常见与断见两种。断见的有顺世外道。常见的有数论派、大梵派、遍入天派、弥曼差派、大自在天派、胜论派、正理派、离系派,共归为八派。顺世外道内分禅定派与推理派二派:顺世外道内分禅定派与推理派二派:①推理派每派中亦各有一派持断见的。如一派断见虽承认有前后世,但不承认有业果;另一派断见则不承认有前后世,也不承认有业果。他们的邪见道理,如说红日高照,流水趋下,豆子的形圆,荆棘的刺尖,孔雀的翎毛光彩灿烂,凡此种种,未见有谁加力造作,所以万物皆是各从自体而生,无有起因。提出这种说法来毁谤因果。又说心以三种方式依存于身体之上:如醉力依于酒,它构成身的体性;如灯光依于灯,它构成身的果用;如壁画依于墙,它构成身的品德;心就是这样依存在身体上的。因此从倏尔之火,发倏尔之光;从倏尔之身,成倏尔之心。它不是由前世来到现世的,等到死时,身散归四大,根呢,隐归空界而坏,身心同为一物,如墙坏时,其壁画亦随之而坏。身坏时心亦随之而坏,全无由今世而去后世之事。承认没有前后世。根据此理,便否认有什么累世修道之事,因此也不承认有一切智者,说诸若等皆无有因。那么从此能出离之道和出缠之事二者也是没有的,用这些说法来毁谤解脱。②禅定派说他们获得禅定与无色等,对自己生起阿罗汉思想,但到死时,见三摩地坏失,当投生下处,因此又倡言说,世间无有阿罗汉。又有一类,以神通观察,见有人今世虽行布施等,而后世反投生为贫贱,遂又倡说无有业果;对其神通中所不见之事,却加以诽谤。所以此派在量论中惟许现量为量,不许共相及比量(54)等。诽谤前后世,诽谤业果,诽谤解脱和一切智者等等。诸外道中,以这种见最为恶劣。(二)数论派或劫比罗派者,提出因中有果,待缘而显的说法。此派有二:一是承认诸法惟由自性而生的,是无神数论派;一是承认因果本性虽一,由于大自在天神力加持,而有各种形相变化的,是有神数论派。说一切所知境不出二十五谛,即:自性、大、我慢、五唯、五大、十一根、神我等,共二十五种。此中神我为知,其余二十四种乃合和集聚物,是无知之性。说根本自性、总相、主体三者是同一意义,但它是具有六种特法的所知境。说士夫、神我、知、觉等其义为一。心与大,亦是名的差别。承认这个“大”,如镜两面能双现外而境与内而神我的影像。他们说:“心是实物所遍,知要有一神我。”他们所谈缠缚解脱之理,说每当神我对境界生起受用之欲时,则从根本自性,变化为声等诸形相,就是先从自性生大,由大生三种我慢,由暗慢,能转动其余二慢。从变异慢生色、声、香、味、触五唯,从勇慢生五知根、五身根及意根共十一根,由于把如有足盲人的根本自性和如有眼跛足者之神我,二者谬而为一,同时还由不知诸变异等从根本自性所起变化之理,遂流转轮回。若时,依师得闻口教,生起殊胜了解,决定知此诸变异仅由自性所变,即渐渐对于境界离开贪着,那时又由修习静虑得天眼通。以此天眼观察自性,自性含羞,如他人妇,一切变异,均皆收摄,归入
藏传佛教哲学思想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