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和谐社会一直是大方之家孜孜以求的目标。从老子勾勒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到孟子提倡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理想社会,再到《礼记》中古代思想家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无不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中华民族被赞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文明是我们民族之魂。而大学被看作是文明的象征,因此,身处大学的我们成为文明建设的先行者和传承者则责无旁贷。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新概念,构建和谐校园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和谐文化”。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一分子。而校园就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团结、互助、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只有拥有这种优秀的品质,我们才能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无论是同学们贡献的一件外套还是捐出的一条围巾,无论是一支笔还是一个橡皮,都让我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但整个森林可以改变气候;一个人不能改变校园,但全体学校成员的共同努力则可以改变校园。我们现在要构建和谐校园,就需要全体学校成员的共同努力。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各个部分努力的结果,就会促进和谐校园整体的发展。第一就是团结。俗语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毛泽东也曾经说过:团结就是力量。可以这么说,校园和谐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及在理解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团结精神。第二是理解。理解是人与人之间消除隔阂、实现心灵对话的基础,是体现校园和谐对每一个个体的人的尊重,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团结精神又是做好每件事的重要保障。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如何使自己在利益诉求多样化的社会中摆正位置,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这里我想借用的古人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孔老先生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要总是担心和埋怨别人对自己的误解和非议,而应该首先提醒自己是否去理解了别人。如果我们大家真正领会、做到了这一点,那么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一种团结向上的工作氛围就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困难。第三是善于倾听。做好师生工作,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学校领导应该重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加强与不同学科教职工沟通与交流。第四是加强教育。增强思想道德意识,加强对广大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环境,使师生焕发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五是加强学生的第二课堂教育。以此来充实学生的校园生活,有效地引导并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益的校园内、校外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竞争的意识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应该在呼吁共建和谐校园,努力学好科学知识的同时,与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让民族之花开遍祖国每个角落。让大家在这个温馨的大家庭中快乐的拥抱着,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之善良的互通,频繁的亲情往来让我们激动不已。这种感知时常在我的心中静静的流淌……泱泱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孕育着十三亿中华儿女,是与非,荣与辱,泾渭分明,忆往昔,多少学子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看今朝,
大一学生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