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听取了浙江教育学院高亚滨教授关于教师教育行为与学生心理发展的专题讲座,从高老师列举的几个学生心理障碍的案例的探讨、交流中,产生了一些想法。对于科学教师来讲,怎样从学生的心理层面了解学生,对于科学课堂与课外延伸教学都是有借鉴意义的。案例一:一中学生(留守儿童)在上课时被老师批评,而学生认为自己并没有违反课堂纪律,相反听课是很认真的,因此,对于教师的批评,学生无法接受。在课堂上该学生顶撞了教师,教师冲动之下给了学生一记耳光。学生回家以后向爷爷倾诉,遭受到的是爷爷的不理解。该学生后来服农药自杀了。后来,据记者调查,被该老师打的学生远不止一个,而被该老师打过的学生并没有出现前者的极端行为,学生及其他老师都认为这是学生本身存在的问题,心理调节能力差,并不能完全责怪老师。案例二:一学生在学校合唱团里,由于唱歌与其她队员不协调,老师用了3天的时间查出是这名学生不和调之后,老师当众批评了她,并在合唱团里除了名。而事后,老师因为觉得这名学生不在,队形不整齐了,于是找到这名学生,要求她回到合唱团,但只能当木墩子,不能唱出声音来。(高老师组织参加培训学员讨论对这个案例的看法;如果你是这个学生的家长,你会怎么处理?)由此,笔者不禁也想到了两个案例——案例三:有一名学生小周(化名),是一名很爱学习的女生,父母对她的期望也很高。但无论她怎么努力,成绩依然不理想。一次,考试之后,她觉得自己考得很不理想,心情很差。于是在回家之后,她给父母写了遗言,说了诸如对不起父母的话,然后服下安眠药静静地躺在了家里,幸而被父母发现及时送到了医院。而在此之前,试卷还未改好,成绩未曾结出,教师也未曾给学生施加任何压力。案例四:另一名学生是安徽人,家人以拾荒为业,平日里忙忙碌碌,根本无暇,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然而,这名学生在学校里成绩优秀,活泼开朗。以上四个案例,反映的关于学生心理方面的问题和现象是具备一定的代表性的,而且从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上引起我们的思考。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当下显得愈来愈突出,虽然学校从形式上有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比如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学生成长袋,教师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自学考试……那为什么还会有不断增多的学生心理问题的案例出现,并且一个学生的不良情绪还能感染身边的学生,学生的心理障碍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作为教师可以做些什么呢?我们不妨从三个纬度去分析产生学生心理问题的可能性。教师的层面教师的个性对学生产生的影响。个性是一个人的外在表现名片,学生对于教师有着的是一种敬、畏的矛盾心理。一个班的任课教师的个性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学生对该教师所任学科的学习态度,进而迁移到待人接物方面的态度。试想,一个胆汁质的教师,感情起伏大,遇事心理易波动,在面对学生出现上课开小差,作业不做、不理想,甚至屡教不改的学生时会更容易地出现过激的言语与行为,而这种言语和行为会以波形传导给学生,久之,学生便易冲动,产生强烈的对抗情绪或者因为怕老师而变得自闭。案例一中老师受到学生的顶撞,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记者的调查中可以了解到,该教师对学生简单的粗暴的教育方法是一个常态,因教师主观臆断而冤枉学生的事例可能不止一次,在这样的氛围的影响下,学生已看不惯老师的做法,终于在那一刻触碰到了一个爆发的引信(二)教师功利心理的影响。成绩、升学、竞赛、荣誉……教师面临着众多的来自社会
学生心理障碍案例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