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理论与实践模式
【内容摘要】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理论和实践模式,可以分为蔓延式扩展、点轴式扩展、飞地式扩展和网络式扩展,每个扩展模式中又可分别分为两个不同的亚模式。对南京自1899年正式开埠以来的城市空间结构扩展历程加以考察,可以划分为5个历史时期,分别以飞地式扩展、点轴式扩展、蔓延式扩展和飞地式扩展为主要扩展模式。南京应注意避免飞地的连绵和蔓延的继续,使城市空间结构向网络式模式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理论与实践模式南京
1 本文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模式的分类
本文所研究的城市空间结构扩展,仅仅是指“外围地域扩展”(赵和生,2005)和平面的扩展,并不涉及“内部结构重组”(赵和生,2005)式扩展以及立体扩展,如地下城市、空中城市以及“精明增长”中的“垂直加厚”等。
2 近代以来中外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理论与实践模式的梳理
蔓延式扩展
城市空间不断向外推进,一圈一圈向外围扩展,侵吞外围原有的非城市用地,城市建成区连片发展,没有空间的间隔和层次性。
同心圆状
城市总体空间形态基本呈圆形,扩展呈现圈层状向外蔓延的态势,没有明显的优势蔓延方向,各个方位的蔓延状态基本相同。(图1)城市核心向各个方面具有等同的意义,城市核心拥有“主宰”城市的影响力,带有强烈的向心和聚集的倾向(赵和生,2005)。
图1:同心圆式蔓延示意图
规划理论方面,伯吉斯提出的“同心圆模式”和莱特提出的“广亩城市”思想可以看作是同心圆式蔓延。这是蔓延式中最常见也最方便的形式,也是目前中国城市中最为普遍的空间扩展形态,以北京、成都最为典型。
北京在1949年成立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并确定将行政中心放在旧城。北京虽然一直注重发展卫星城并早在1958年就提出“分散集团式”的布局形式和“控制市区、发展远郊”的方针,但事实上北京旧城的中心性不断强化,各种城市功能高度强化并叠加。城市扩展基本采取由旧城中心向外蔓延扩散的方式,以旧城为中心在市区发展新建用地,这种扩展最为明显的表现就是愈演愈烈的环路建设,郊区绿化隔离带不断遭到蚕食,而卫星城而处于发育不良的状态。(参见张敬淦,2001 )
不规则状
由于受到河湖、山地等地形的限制,城市在蔓延进程中沿着地形最为有利、阻碍最小的方向扩展,因而城市形态不表现为近似于圆形而是不规则状。这种不规则状也可能表现为接近带状,但是它与点轴式扩展的最本质区别是,它没有明确的扩展轴线、功能片区和区隔带,而是呈现连片的蔓延态势。(图2)
图2:不规则状蔓延示意图
杭州的江北城区由于受到西湖和钱塘江的地形限制,呈现一种南北狭长且南窄北宽的不规则状蔓延,城市形态形成一种“折扇状”(姚士谋,1998;转引自冯健,2004),。1949年后济南的扩展中,黄河、北部低洼地带和南部千佛山等山地的地形限制作用明显,总体上呈现一种东西狭长的不规则状蔓延;同时经十路等东西向交通干道的不断强化,也进一步强化了东西向的扩展。此外西宁和烟台也基本呈现一种不规则蔓延的扩展态势。
点轴式扩展
城市由原有城区出发,向外形成扩展轴线,并在轴线上形成若干节点,以每个节点为中心形成一个功能片区,成为一个城市功能相对完整同时又表现出明显的功能特色的空间构成。城市扩展轴线可以是河道、交通干线等实轴,也可以是某种虚轴如北京旧城的中轴线(齐康)。其空间形态可能会表现出与飞地式扩展十分接近的形态,它与飞地式扩展的主要区别是轴线明显并贯串各节点、片区,好似穿糖葫芦,各节点、片区之间的间隔较小。而飞地式扩展中的“飞地”与原有城区间隔较大,若有多个飞地,则各飞地往往是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沿着某一轴线或某几个轴线呈现出明显的指向性。
单轴
城市只有单一的一条扩展轴线,表现出单一的扩展方向,因此城市形态一般呈现出狭长的带状。城市扩展如果有两条及以上的基本平行的发展轴,也被认为是单轴扩展模式。(图3)
图3:单轴示意图
在规划理论方面,马塔的“带型城市”理论、苏联的米留金提出的“连续功能分区”的方案;规划实践方面,巴黎表现的最为典型,米留金所作斯大林格勒和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两座城市的规划、丹下健三工作小组所作“东京规划——1960”也比较典型。中国北魏洛阳通过延伸原城市南北主干道铜驼街直抵南廓圜丘的办法,加强了城市南北中轴线的主导作用,并拉出一个气势恢弘的城市大结构作为全城规划布局的基础(洪亮平,2002)。当前中国城市中兰州、青岛、深圳也基本呈现一种扩展单轴形态。
路易十四时期的巴黎,对着卢浮宫构筑起一条巨大壮观而具有强烈视线进深的轴线,而1793年巴黎规划通过香榭丽舍
城市空间扩展理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