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担保机构规范经营与管理我省的担保机构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如对担保机构不及时进行规范和管理,将会危害金融环境。本文从注册资金到位情况、担保放大倍数、信息不对称、担保评审制度和从业人员素质等方面分析担保机构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着力培养从业人员对被担保人的履约能力作出科学判断和对担保项目的审查能力,切实落实反担保措施,进一步完善内控管理机制,加强对机构的监管,建立担保业务公示制度和自律组织等项建议。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一、引言2003年1月1日,国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其中第十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推进和组织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2005年2月19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并规定:“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设立商业性或互助性担保机构。”由于政策支持和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各地担保机构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至今仍方兴未艾。据第十届全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负责人联系会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02年全国有担保机构848家,至2008年底全国担保机构达到4247家,,;我省2008年底担保机构达76家,,%,累计担保企业7913户,为全均受保企业户数的35%,发展十分迅速。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mercialuse 随着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不断扩大,担保机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作用将逐渐显现,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已经从谨慎接受到逐步接受。但是,目前大部分担保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的运作模式和相应的专业素质。笔者认为,由于担保机构涉及面广、担保金额巨大,如不及时进行规范和管理,担保机构运作风险将会成为危害金融生态环境的另一个毒瘤,各界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二、担保机构运营现状分析由于银行对信用放款的要求越来越高,信用放款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不断下降,特别是中小企业,一般成立时间不长,规模不大,盈利能力低,财务制度不健全,办理信用贷款几乎不可能。加之承担保证责任而拖垮保证人的案例不断发生,企业的法律意识在血淋淋的教训面前不断得到加强,经营好的企业不愿意给其他企业担保,而实力差的企业即使担保了,银行也不愿意接受。作为第二还款来源的担保有时将决定贷款是否发放的重要因素。因此,担保难的问题仍然是制约信贷业务发展和中小企业融资的瓶颈。目前,担保公司的操作流程越来越清晰,注册成立一个专业担保公司,然后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约定在银行担保存入保证金的一定倍数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担保公司与借款人办理担保业务,收取担保费用。当然,我们也应理性思考一下,担保公司担保后,贷款风险是不是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担保公司是否能承担得了保证责任、如果存在本行的保证金赔光了,担保公司又能用什么来承担保证责任?分析目前担保机构运营现状,很多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一是规范担保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目前信用担保行业的法律法规,未对担保机构的市场准入与退出、业务范围与种类、从业人员资格、财务及内控制度、行业自律和监管等作出明确规定,特别是没有建立对担保机构的准入制度,作为一般工商企业到工商登记部门直接注册登记,造成担保公司数量上盲目发展,使得个别担保公司借“担保”之名从事民间借贷等非银行融资业务,业务上名实不符,管理上真空,影响了担保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同时,作为《中小企业促进法》配套法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管理办法》始终未出台,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担保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担保机构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合作不畅,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担保机构普遍反映与银行合作艰难,难建立平等合作关系。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担保机构设置门槛过高,银监会145号风险提示对信用担保行业影响很大,大部分银行要求担保机构注册资本达1亿元以上,且担保贷款率均上浮10-30%,担保机构生存发展空间受限。担保机构与银行风险比例分摊问题还未有突破性进展,合作双方的不平等性仍然存在。银行向担保机构收取保证金比例过高,制约了担保公司业务的开展。有的银行要求担保机构在签协议前预存一笔资金,且不能转为保证金,增加了流动性风险,目前我省中小企业再担保机构和再担保基金远未普遍建立,缺乏有效的资本金扩充、风险补偿与奖励机制,制约了担保机构担保能力发挥。三是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发展政策不配套。目前担保机构不能共享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不能查询受保企业的信用信息,不利于其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导致担保机构对企业信用识别要花费更多时间,无形中增加了担保机构
甘肃省担保企业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