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卜楞寺考察报告篇一:夏河拉卜楞寺建筑的研究报告夏河拉卜楞寺建筑的研究报告 09美教油画凌喆昀 3090303108 这次的暑期毕业考察我们走的是西北一线,一路上走了西安、兰州、夏河、西宁和拉萨。在夏河,去桑科草原的路上,我被拉卜楞寺的雄伟震撼到了。很难想象在这么一个荒僻的藏区竟然会有这么辉煌的建筑。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县城西郊,凤岭山脚下。拉卜楞寺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目前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他们将一年划分为九个学期(四年大学期、二年中学期、三年小学期)。大学期,每学期为一月;中学期,每学期为二十天;小学期,每学期为十五天。1982年拉卜楞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藏历第十三绕迥之土牛年,即康熙四十八年(1709),第一世嘉木样受青海和硕特前首旗贝勒察汗丹津之请,返回故里建拉卜楞寺,据今已有280年的历史。第一世嘉木样时建有闻思学院和续部下院。到第二世嘉木样时建时轮学院,且拉卜楞的势力日益发展,所属寺院和部落急剧增加,政教合一制度进一步强化。拉卜楞寺的规模不断扩大,学经制度也日趋完善,确立了以教授显密二宗为主,医药、历算、词章、音韵、书法声明、雕版、印刷、绘画、歌舞等为辅的学习体系。第三世嘉木样时建成医药学院。第五世嘉木样时又建喜金刚学院、续部上院,并扩建各种佛殿。经200多年的兴建和发展,拉卜楞寺成为一个具有6大学院,48座佛殿和昂欠(活佛住所),500多座僧院的庞大建筑群体,列居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在安多地区有“卫藏第二”之称,享有极高的声誉。解放初,拉卜楞寺共有僧众3424人,其中活佛68人,大小僧官564人。1958年后,拉卜楞寺只留活佛7人,僧官32人,僧人166人,共205人。1961年,拉卜楞寺被列为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拉卜楞寺僧众达1200多人。10年动乱中,拉卜楞寺的建筑、文物等遭受极大破坏。1982年,拉卜楞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拉卜楞寺成立了甘肃省佛学院。至解放前夕,拉卜楞寺有经堂6座,大小佛殿48座。其中七层楼1座,六层楼1座,四层楼4座,三层楼8座,二层楼9座,馏金铜瓦顶4座,绿色琉璃瓦顶2座,嘉木样大师及各大昂欠的藏式楼房31座,各个昂欠活佛住舍30院,吉哇院6所,大厨房6所,印经院1所,讲经院2处,嘉木样别墅2处,经轮房500余间,普通僧舍500多院,各种塔若干座以及牌坊等各种建筑,共占地面积达1000余亩。整个建筑气势雄伟,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堪称安多地区第一名刹。拉卜楞寺建筑属藏式布局,建筑形式多为藏式、汉地宫殿式、藏汉混合式,整个建筑群以东北及西北之白塔为标志,高大经堂、佛殿均集中在西北方向,以闻思学院的大经堂为中心点,其它殿宇以半月形格局呈群星捧月之势。整个建筑群有石木和土木两种墙体结构,质朴大方,寺庙墙垣主要有红、黄、白三色。其建筑特色有“拉卜楞寺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说。拉卜楞寺的六大扎仓——佛学院,各有其经堂,整个寺院除这6座经堂, 还有84 座佛殿、 31座藏式楼房、 500余间经轮房、千余间僧舍。其建筑风格独特,艺术精湛,堪称藏族建筑之荟萃。具有浓郁尼泊尔建筑特色的大金瓦寺(弥勒佛殿)是全寺佛殿建筑的典范。庙宇的建筑群落在半山腰铺陈开来,大多是金顶红墙的藏式建筑,殿顶有各样鎏金的装饰,每座大殿有自己的风格,整个建筑群则雕梁画栋,十分宏伟壮丽。寺庙远望背依凤山, 面对龙山,据传此处是“金盆养鱼”之地。围绕在其下方的大片僧舍外墙用白色,门两侧饰红色边框,素雅定静。寺院周围环绕着两千多个色彩绚丽的转经桶,则将整个庙宇中心浓郁、边缘清淡的色彩完美统一起来。拉不楞寺没有围墙也没有特别的山门,寺内街道纵横,与整个小城连为一体。整个建筑群有石木和土木两种墙体结构,所有经堂和佛殿用青色石英岩砌成厚墙,色调素洁,质朴大方,故有“拉卜楞寺外不见木,内不见石”之说,殿顶的四周都有边麻草扎砌而成的棕红色矮墙,既减轻房屋载重量,又显高大美观,极具庄严隆得的宗教气氛。整个拉卜楞寺的建筑群气势恢弘、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堪称安多藏区第一名刹。全寺的殿宇多为底宽首窄,略呈梯形,融合了藏、汉等民族建筑艺术的特点。其建筑材料全部采用当地特有的土、石、茴麻和木材,墙的外层用大小均匀的青灰石砌成,光滑洁净、整齐和谐,内层用木料支架立柱,雕梁画栋。殿内的木柱上还悬有精美的绣佛和经幡宝盖,顶幕缀以蟒龙锦缎,殿壁周围绘有颜色鲜丽的壁画。门楣多为木雕,用整圆木采用圆雕、浮雕和镂空雕相结合手法,刀工细腻,层次分明。所雕刻的花卉、鸟兽神态各异、逼真动人,加上饰以各种颜料,更显殿堂雍容华贵。寺院藏经堂、佛殿以及殿堂前布围上均有
拉卜楞寺考察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