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观一致就能幸福,是彻头彻尾的谎言?文|周小宽来源|周小宽(ID:xiaokuanjoy)你脑海中的婚姻三观不合是什么?你说大海很美,他说淹死过很多人;你喜欢看电影,他觉得看电影是浪费钱,不如在家找资源;你经常晚上和同事朋友吃夜宵唱K,他认为“9点不回家的都不是好女孩”......三观合有多重要?前不久,一份《中国95后数据报告》出炉,在“最看重伴侣什么条件”这一项调查中,「三观一致战胜了性格、外表、经济条件、学历水平,跃居榜首。」 但,三观一致的爱情,就是幸福的保障吗?错。如果你照着三观合,去找另外一半,以为只要两人婚前三观是一致的,婚后也可以琴瑟和鸣过上和谐人生,那是一个认知的谬误。01我们很善于,也很喜欢把难以解决的问题,简单化、标签化、极端化。因此,才有了被很多人传唱的一句“幸福的婚姻应该三观相合”。但,如果我们深入思考,你会发现,所谓幸福的婚姻是怎么来的,可能并没有一个绝对准确的答案,甚至也没有什么参照体系。我们之所以弄出了一个答案:三观合,是因为我们太需要一个答案,让我们不那么焦虑,让我们减少不确定性。三观相合,如果真的能够达到100%的合,本身就是一种“理想化状态”。可以说,并没有什么三观完全相合的婚姻。 想象在不同背景、不同家庭、不同遗传、不同养育下长大的两个人,无论他们生活的轨迹有多少重合的点,但我们讨论的,毕竟是两个独立个体,对于很多事情都有细微差异。比如说,两个人如果都爱好文学,也可能爱好文学的偏向不同,可能其中一个喜欢古诗词,可能另一个更喜欢小说。也许有人会喜欢古典文学,也许有人更爱读今日简史,仅仅是在文学门类,两个人都可能有完全的不同。就算都爱好文学,又未必真的有话题。 所以说,什么是三观合?合到什么程度算合?两个人之间一定会有分歧,这个才是绝大多数婚姻的真相。 02如果幸福的婚姻不再依赖“三观”,那么面对这个“不合”的真相,我们该怎么办?在婚姻里,情商高比“理想中的三观合”,其实更有用,具体来说,就是面对和处理两个人之间不一致的能力。 因为两个人之间有一致固然好,但大部分时候,婚姻感情的考验来源于“不一致”。当分歧发生时,两个人如何应对不一致的部分,这才是真正的功课。而在这方面能力突出的人,更容易拥有幸福的婚姻。与其寄希望于开始就找一个三观绝对和的伴侣,还不如在婚姻中修炼内功,提高自己的情商。 婚姻里的情商是共情、包容,是相互理解与接纳、减少争吵与埋怨,是你不一定认同我的做法与选择,但你至少理解“我为什要这么做,这么选”。婚姻也好,恋爱也罢,感情从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双方都要对此负责。我听过这么一句话:“婚姻是唯一没有领导者的联盟,但双方都认为他们自己是领导。”很多人在婚姻里处理不一致的方法是:争对错,说白了,我一定要赢。 可是,赢了又有什么用?如果把婚姻比作汽车,爱就是灯光,而包容和理解就是油。你赢得太多,汽车就开不了了。03婚姻中的情商,是整合伴侣间不一致的能力。怎么整合呢?就是去共情对方。其实就是去感受,感受他、理解他与自己的不一样。用心思考,为什么他会与我不同? 首先,你需要认识到,无论你多么不情愿面对,你们彼此之间可能会有很多不同。何谓三观一致?如果单纯以消费观、性格、秉性、兴趣爱好去度量这么复杂的问题,其实只是说一句大话,并不确切。甚至还有人还用外貌、金钱、地位这种因素考量三观,更加是南辕北辙。 人性本来就是多元的,自我本来就有很多面向,你们可能在这方面是相合的,但各自的另一个自我又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两个消费观念完全一致的人,可能在孝敬老人方面又完全不同。比如,两个对于事业观念完全一致的人,可能在养育孩子方面又完全不同。所以,如果我们理想中的婚姻状态是,非要两个在一起的人严丝合缝地“适合”,那只是镜花水月,自寻烦恼罢了。婚姻中的情商——整合不一致的能力,就是对三观不合的一种弥补。 毕竟,有不同很正常。但,怎样才能够在这种不同当中去相处,又不伤害彼此的感情,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这种不同呢?那就是,允许对方与自己不一致,尊重彼此间的“不同”。 尊重,是好的关系的前提,也是一种高情商。一个真正强大的人,可以尊重与自己不同的人。 04当你尊重对方是一个独立个体,他与你是有所不同的;当你意识到他对于事物的理解,和你对于同样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也许,你们的关系不再剑拔弩张,沟通也会变得顺畅,你们不会一开场就掉进“你说的都是错的”,或者“我今天不得不对你投降”等你死我活的战场。即便选择离开,你们也可以少一些伤害与怨恨,多一些温情和美好。 共情对方,就是一种婚姻中的高情商。就像在心理咨询一样,为什么来访者面对咨询师容易打开心扉,容易得到治愈,很多情绪问题都能够解决?甚至,长时间累积下来,能够完成一个人格层面的蜕变和成长?心理咨询究竟为来访者提供了什么?其实,心理咨询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共情、接纳——你
为什么三观一致就能幸福,是彻头彻尾的谎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