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的陪伴也是一种力量-新闻学温柔的陪伴也是一种力量 蔡青灾难事件报道,一方面,记者要理性记录事件的发生,向读者第一时间展开事件真相;另一方面,其采访和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则体现了记者的素质和媒体的操守。恩格斯曾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在楚天都市报几组相关报道中,灾难背后的人文情愫,可以带给我们一些启示。温暖的双手,传导记者的真诚灾难事件,泛指给当事人及其家属造成严重伤害和痛苦的天灾人祸,包括战乱、洪水、矿难、车祸、空难等。对媒体而言,在灾难新闻中挖掘出本土元素是其下意识行为,也是一般的操作方法。而实际采访中,在悲伤面前一切都需要让步。一般情况下,重大灾难事件发生后,当事人及遇难者家属遭受到严重的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需要一段时间的生理及心理上的恢复期。当他们仍然沉浸在巨大的恐惧或悲痛之中时,不愿被无关的外人打扰,往往也不愿接受记者的采访。2014年12月31日发生在上海外滩的跨年踩踏事件,牵动公众神经。楚天都市报记者赶赴现场后,接触了几名湖北遇难者家属,其中一个男子站在玻璃门前,始终不说话,身边一个女子还很愤怒,要记者走开,说记者无法理解他们的痛苦。面对家属的情绪,没有谁可以强求介入他们的内心,哪怕是以采访的名义。事实上,家属心态万千,有些人需要独自承受,有些人则需要倾诉,关键是如何打开那个缺口,找到情感的闸门。如果不愿意,记者坚决不要去打扰,这是采访的底线,有时候只需要安静陪伴也可以实现突破。楚天都市报特派记者见到李霞的时候,她站在上海街头失声痛哭,几乎无法完整地说出话来。两天前的夜里,她在殡仪馆里见到了姐姐冰冷的遗体,脸上都是淤痕,根本不是她印象中“白净可爱的女孩”。这种情况几乎很难进行采访。当记者的手传递温暖过去,平静之后,采访就在她的眼泪中顺理成章地完成。正在ICU病房外等待的家属,往往心急如焚,根本没有心情理会采访。记者见到伤者家属李慧的时候,她在弟弟的病房外已经守了快一天,睡觉都在长椅上。记者跟她聊天,她谈起弟弟的聪明与懂事,慢慢打开心扉诉说,说完后甚至收起了眼泪。在灾难面前,记者不是旁观者,哪怕采访,也不能跨越底线,因为没有谁可以忍受情感上的二次伤害。有时候,温柔的陪伴也是一种力量。温馨的文字,传回关切的声音灾难既然已经发生,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面对,尤其在灾难发生之后,生命的离去会影响整个家庭。媒体在发掘灾难事件时,既要让幸存者和受害者的家属得到心灵上的安慰,也要让活着的人们体会到生命的可贵。,对未来生活的信心。2014年10月10日晚,陕西省甘泉县境内黄延高速一施工点,滑坡的山体将8间工人宿舍吞噬,包括6名湖北老乡在内的19人遇难。楚天都市报记者苏雄、李丽采写的深度调查稿件《回不去的故乡》,没有血腥恐怖的描写,而是用舒缓而温和的语言,展开了黄土高原的生活画卷,用遇难者生前最后的时光,反衬灾难的凶猛,生命的可贵。文章写道:舒诚富夫妇住在紧靠山体的那个房间里。这里原本是厨房,被隔出半间作为卧室。隔壁,住着费春华与其他几个老乡。10日下午5点半,穿着一件“看着像旧军装”的李则申,开始给工地上的男人们张罗晚餐。“天黑下来了”,他和老乡们跟在舒诚富后面,有人开玩笑“不知你媳妇今天做了啥好吃的”。舒诚富“嘿嘿”笑着,自顾自往工
温柔的陪伴也是一种力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