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策-会计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王晓嘉摘要: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管理,能大大提高固定资产的利用率、完好率,使其充分发挥效能,对提高政府财政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极其重要,同时可以保障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有效地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本文揭示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对策及建议。关键词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对策一、现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完工后,未及时办理财务竣工决算审计,或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和工程竣工决算收尾阶段的决算审计、批复、固定资产入账和产权登记工作没有及时跟进,所有工程款支付反映在基本建设支出类科目中或按照基本建设项目会计制度建立基建账独立核算不纳入“大账”核算,长期挂账不进行财务处理,使已形成的实物资产不能在固定资产账面反映,使这部分固定资产游离于账外,失去监管。,并办理了财务竣工决算审计,但未能及时办理相关资产登记入帐工作或资产转移手续,纳入日常固定资产管理,使得该部分固定资产长期处于财务监控之外。,属于增加原有资产功能及价值,但实际工作中未能按规定计入原固定资产价值,而通常作为一项独立的基建项目进行管理,项目结束后作为费用核销了。(二)固定资产购建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部分事业单位利用年度财政拨款或专项资金购置固定资产,缺乏统筹规划,极大的造成了资源和财力的浪费。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一些单位因资金匮乏,一些必要的办公和研究设备无法购置,工作开展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过剩与紧缺两种畸形的局面并存。(三)固定资产日常使用管理不到位单位之间借用或因为人员工作调动随带办公设备等情况普遍存在;调拨、接受捐赠及其他渠道等方式取得的固定资产未在账面上反映出来,造成资产产权单位和实际使用单位不一致,给资产管理带来不便;单位内部资产使用信息发生变化时,未及时更新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资料,导致资产管理系统实物台账登记的信息与资产实际使用情况不一致,给资产日常管理和清查盘点造成不便。(四)固定资产管理缺乏有效的外部监督管理机制首先,财政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对下属事业单位的资产状况没有明确的考核标准,再加上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在后续财务核算时没有计提折旧,无法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其次,盲目攀比性的扩大资产规模也已经成为事业单位发展中的通病,而财政部门在预算拨付后未能有效跟踪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处置等运行情况,导致外部监督效果不显著。二、管理对策与措施(一)。在财政专项资金立项和核算时,应区分不同情况,对投资较大,业务复杂的基本建设项目,应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建立基本建设项目专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并按照2012年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将基建账相关数据并入单位会计“大账”,至少按月根据基建账中相关科目的发生额,在“大账”中按照新制度对基建相关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对投资较小的基本建设项目,直接在“大帐”中进行核算,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