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病防治知识发布日期:2009年8月6日 来源:网络 作者: 一、什么是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布病是急性传染病,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为乙类传染病。 感染布病的家畜是人类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由于接触患病的牲畜或污染物而感染发病,能引起全身多个系统的损害,尤其是骨关节系统的损害较为明显,而且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 人患布病主要表现为发热、多汗、全身乏力、关节肌肉疼痛等。牲畜患病可发生流产、死胎、不孕和睾丸炎等症。 该病名称很多,如波状热、马尔他热及地中海热等,俗称蔫巴病、千日病、懒汉病等等。 布病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 布氏菌既侵犯人又伤害畜(牛、羊、猪、鹿、骆驼和犬等),人感染此病主要来自染疫的家畜。人患此病,病期可长达数日、数年、甚至几十年,严重的丧失劳动能力,威胁着广大群众的健康。家畜患布病后出现流产、死胎、不孕、乳腺炎和睾丸炎,牲畜因布病流产高达50——80%,乳肉产量减少各占15—20%,并影响皮、毛质量,严重地影响畜牧业发展。 二、人是怎样患布病的 患布病的动物是布病的传染源。羊、牛和猪,是人布病的主要传染源,鹿、犬等其它动物居次要地位。我国大部分地区羊、牛是主要传染源,少数地区猪为主要传染源,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养鹿业比较发达地区,鹿是主要传染源,而人与人发生传染则罕见。 布病家畜的流产物、阴道分泌物、乳汁、肉类、皮毛、尿、粪便及被污染的土壤、水、饲料等均可含有布氏菌,称这些含有布氏菌可以起到传播作用的媒介物为布病传播因子。 其中布病牲畜的流产物是造成布病流行的主要传播因子。 因布氏菌常在家畜乳腺中繁殖形成乳腺炎,乳汁中含布氏菌。布氏菌随病畜乳排出体外,病畜排菌时间有的几个月,甚至可长达2年以上。这样含有布氏菌的乳汁,可使食用者感染,所以对乳汁进行灭菌处理并保持消毒后乳汁清洁,对预防布病是很重要的。 布病畜的肉和内脏有布氏菌存在。而且可在肉中存活4个月,在腌肉和冻肉中可存活15—45天。因此厨师、售货员,在切割、清洗制作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易被感染。 布病疫区生产的羊毛、羊皮容易沾染布氏菌,尤其新剪下的羊毛和流产羔皮,死羔皮危险性更大。 布病动物的排泄物(粪、尿)和分泌物,可以直接或借着蹄爪而污染水源(湖、河)。也可因雨水冲刷或大风扬起的尘土污染邻近地区的水源。 布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以4---8月发病居多。 、年龄及职业的关系 任何年龄的人均可感染布病,而且与性别、年龄无关,主要取决于接触传染源和病原体的多少。因为中、青年是主要劳动力,接触病畜多,感染布氏菌的机会就多,故患病多。并有明显的职业性,兽医、皮毛工人、牧民感染率比一般人高。但每年都有因喝牛奶、涮羊肉、吃肉串患布病的病例。 三、布病的临床与治疗 布氏菌侵入机体,几乎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可被侵犯。其中最常见的有肝、脾、淋巴结等器官以及运动、生殖、血管和神经系统。 发热,多汗,乏力,骨关节疼痛和肝、脾及睾丸肿大等。 (1)早期用药,彻底治疗 (2)合理选用药物及用药途径 (3)综合疗法 (4)中西医结合 四、怎样预防布病 布病防制工作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技术措施上,畜间采取:“因地制宜、免疫、检疫、病畜淘汰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人间抓好“三早”,即早发现、早治疗、早处理。基本方法是控制和清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及畜群。 家畜进行布病检疫是针对传染源的措施之一,一方面为了及时检出患病家畜,查清疫情的程度和分布范围,掌握其流行规律和特点,并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了杜绝传染源的输出和输入,保护清净地区不受污染,达到有计划地全面防治布病。 疫区内各种家畜均属被检对象,检出的布病畜一律不准外出,原则上一律屠宰做无害化处理,对少数经济价值极高的动物允许严密隔离鉰养,培育健康后代逐渐处理。 布病检疫阴性的家畜必须用布氏菌苗免疫,S2菌苗是我国畜间防治布病的
布病防治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