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在申论中如何理解“对策”的针对性蒇什么是对策?通俗地讲,“对”是针对,“策”是策略,所谓对策就是针对特定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或策略。肂早在我国汉代,就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策试”的考试方法。汉文帝诏令全国要求荐举贤良方正能直谏者,并亲自参加问策,对策制度自此成立。所谓对策,就是把策题书写在简册之上,要求应举者作文答问。问策有君主“求言于吏民”之意。策题一般是关于政事、经义的设问,答策则相当于发表政见。所以,对策主要有征询政见和考核才识的意义。袈如果把今天的申论考试与古代的策论相比,二者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在内容上都是“询问政见”,在形式上都是作文答问,在目的上都是选拔政府公务人员。但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内容上,古代策论主要是针对国家的大政方针,而今天的申论对策主要是针对具体的社会问题;在表述方式上,古代策论注重宏观概括,而今天的对策则更强调针对性和可行性;在目的上,古代策论旨在选举国家重臣,今天的申论考试则在于录用政府普通公务员。蒈作为一名公务员,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作出决策的能力。申论考试的“给定资料”就是模拟一定的行政工作环境,要求考生从资料中发现问题,并分析问题,提出针对问题的可行的解决办法或策略。可以说,“针对性”和“可行性”是对策的最核心要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袅一、必须针对“给定材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袁对策是针对问题的。没有问题就无所谓解决问题,也就不会有决策活动。只有明确了问题,决策才能有的放矢。羈问题从哪里来?必须从“给定资料”中概括而来。所谓“问题”,通俗地说就是存在的“毛病”或不足,应该怎样却没有怎样,理应如何却事实相反,从而引起矛盾冲突或带来严重的结果。因此,“问题”属于资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矛盾、消极影响或负面因素。衿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同一个矛盾中也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因此,在分析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我们既要坚持两点论,又要坚持重点论。既要分析主要矛盾,又要兼顾非主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兼顾矛盾的非主要方面。薇二、必须从资料中搜集整理出有针对性的政策或决策信息袄在申论考试中,对策的答案往往已经在给定资料中隐约地透露出来了,只不过是零星地分布在给定材料的不同地方,有些以政策法规的形式表现出来,有些以专家建议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有的以具体事例、经验教训的形式表现出来,等等,并不完全需要自己冥思苦想,只要我们在阅读材料时多加注意,都是可以概括出来的。同时,考生要特别注意发现资料中的政策导向,它表明了政府对问题的基本态度。我们提出的对策必须符合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肈当然,材料中所给的对策有时是不完全的,还需要结合具体问题进行分析补充。羅三、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问题原因提出对策肄客观事物是千差万别的,矛盾着的事物各有其自己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解决每一个具体问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它们的特殊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对策。反对用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蚂我们注意到有一些申论教材,为读者提供了所谓“对策模版”,许多考生由于不了解“模版”的作用,
在申论中如何理解“对策”的针对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