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国家召开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提出要调整院系,进行专业设置教学改革。当时的林业部部长梁希先后向周恩来、陈云、李先念、薄一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建立北京林学院,得到中央领导的支持。经过2年准备,1952年院系调整决定成立北京、东北、南京3所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的建学之路开始了。北京林业大学在办学之初叫做北京林学院,是由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和黑贝农学院森林系合并组成的,溯其渊源,北京农业大学森林系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河北农学院森林系前身是清末的直隶农务学堂。 在刚建校时林业部给我们学校的定位是:“地处华北平原,面对大面积荒山荒地、应以造林、水土保持位重点。”这个意见对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起到重大的影响,也由此我们学校的林学和水土保持专业到目前也都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建校的历程是艰辛的。最初学校没有地方,于是将办学地点临时选在了北京西山大觉寺,其背靠西山,便于开辟林场,有利于教学和实习。但是,本来是寺庙的建筑用于教学实在是无奈之举。当时学校生活条件很艰苦,男生住在大觉寺旁边的莲花寺,女生住在七叶树院,两人一张双层床,没有放桌椅的地方,每人发一个马扎,以床带桌,没有宽带接口,称之为老八路作风,和今天我们这住宿条件相比,我们不知要幸福多少倍!当然他们那时上学不交钱,不知道要比我们幸福多少:)其实住宿条件的简陋还可以克服,但是当时别说大觉寺,就是现在的校址在当时都属于北京的偏远地区,大觉寺就更是深山老林中的地方了。在那个年代交通工具缺乏,从城区到学校一趟要颠簸几个小时,一些老教授实在受不了这皮肉之苦,只能婉言谢绝教学上课。在那时,只有一辆私营信丰车行的以木炭为动力燃料的汽车,往返于大觉寺和颐和园,后来学校买了一辆旧卡车改造了一下,成为中轿车用于假日接送教师回家,因此一般情况下教师学生很少进城,有时要进城要是赶不上车,就要从颐和园步行到大觉寺。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林学院的李相符院长深有感触说:“大觉寺哪能办学呀?连兼课教师都请不来!” 因此,学校一直谋划建立新校区,1952年高教部召开了关于研究北京文教区建设计划的会议,会上决定:将清华园京包铁路以东的肖聚庄(今肖庄)一带安排北京林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建校。当时负责建校的就是李相符院长,最初的安排是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在东,北京农业大学在中间,林学院在西面。李相符垸闸国内得知后立即向高教部提出购地要求:根据北京林学院发展远景,面积不要少于1000亩土地。()但后来高教部提出的院校土地分配没有达到1000亩,林学院的建校委员会认为不能同意。李相符院长就直接打电话给周恩来总理汇报,说我们林业院校从长远发展至少也要1000亩地云云。当时李相符是很有影响的人物,和周总理私交甚好,因此周总理同志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要考虑北京林学院要求,作出合理安排。:)而与此同时,北京农学院也认为他们学校被夹在林学院和农机学院之间没有前途,就把他们已经建成的学生宿舍(今天我们的三号楼)和教学楼(计算机中心)的房子卖给了我们,自己另找地方建学校了。到1954年11月,学校基本建成了,大觉寺的学生们终于在5个月的搬迁后从大觉寺住进了新校址,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林业大学。师生们进校后面对荒芜的校园,义务劳动挖成人工湖,堆砌土山,并栽种数百种树种建立起来教学科研基地—植物园。经过2年的共同
北林校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