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泛大陆: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为统一的大陆,称之为泛大陆。2,泛大洋: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3,洋中脊:高耸于深洋盆之上的巨大海底山系。4,岛弧:弧形岛链或弧形火山列岛,弧的凹部朝向大陆,其间(与大陆之间)出现边缘海;弧向大洋方向凸出,其间有海沟相隔。5,海沟:位于海洋中的两壁较陡、狭长的、水深大于5000米的沟槽。6,板块:地球的岩石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为一些构造活动带-洋中脊、现代造山带、岛弧构造、转换断层-所割裂,形成几个不连续的单位,叫做板块。7,热点:地幔中相对固定和长期的热物质活动中心。8,地幔柱:地幔深处,甚至是核幔边界上产生的圆柱状上升的热物质流,它相对静止,在地表表现为热点。9,蛇绿岩:由细碧岩和玄武岩到辉长岩和橄榄岩规则排列的镁铁质和超镁铁质火成岩石的组合,岩石中含有有后期变质作用产生的蛇纹石、绿泥石、绿帘石和钠长石。10,蛇绿岩套:由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橄榄岩、蛇纹岩、辉长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放射虫硅质岩、软泥)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组合体。11,枕状熔岩:由紧密堆积的椭圆状岩枕组成,具有冷凝边,内部发育次辉绿结构和填间结构,主要由斜长石和单斜辉石组成,枕间为燧石填充。12,地槽:在发展早期是一个不断强烈坳陷和接受沉积的沉降地带,后期褶皱成山系。13,地台:又称陆台,是自形成以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稳定地区,约占地壳体积的35%。14,造山带:指造山作用中经受强烈变形的地壳所形成的狭长形山带,其宽度从几百km—千余km,其长度可延伸数千km。15,中间地块:在地槽系内部或地槽与地槽之间,固结程度较高,相对较老的稳定地块。16,盆地:地球表面上被高地天然环抱的一块低地称为盆地,不论盆地中有无沉积物充填。17,沉积盆地:有沉积物堆积的盆地称为沉积盆地。18,含油气盆地:地壳上具备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史,并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以及圈闭条件,并发现有工业性油气的沉积盆地称为含油气盆地。19,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的主要依据如下:①地理证据大西洋两岸海岸线形状相似,可以拼接;②古生物证据大西洋两岸某些生物化石相似,特别是不能远涉重洋的陆生生物(如爬行、陆生哺乳类、昆虫、陆生植物)的相似性。它们之间的联系不能用当时盛行的“陆桥”来解释。③构造和岩石的证据大陆有许多地质界线和地质体在大西洋海岸突然中断,而在大西洋彼岸的另一大陆重新出现。④冰川证据晚古生代南半球的冰川堆积,广泛分布在澳大利亚、南美洲、南极洲以及印度、非洲等接近赤道的热带。冰川分布这样大面积并横越不同纬度带地区,最合理的解释是大陆漂移。20,海底扩张学说要点:海底扩张说的基本涵义如下: ①全球规模的中央海岭是洋壳生长的地方,地幔中的玄武质岩浆沿中央海岭中的裂缝上升,冷凝成岩石,即为最新的洋壳; ②先生成的洋壳,被后生成的洋壳从中央海岭向两侧依次推出。即海底从中央海岭向外不断扩张。因此中央海岭又称为发散带或分裂带。③由于地球是个转动的球体,海底不同地段的扩张速度也是不同的(图3-21),每年1-数cm。转换断层标志着缓慢与快速蠕动区之间的剪切。④海底并不是无限扩张的,它由发散带慢慢向外扩张,到了海沟就汇集流入地下,壳下沉数百km转入地幔,因熔融而销毁,因此海沟又称为汇集带。由于生长和销毁的速度是一样的
大地构造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