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派建筑解读
白色
白色是一种包含光谱中所有颜色光的颜色,明度最高,无色相。白色光明的象征色,明亮干净、简洁朴素,雅致与贞洁。白色没有强烈的个性,因此可以与各种颜色搭配,表现出各种不同的视觉感觉,尤其在强烈的对比下,白色的分量越重,看起来越柔和。
白色派以“纽约五”【埃森曼( Peter Eisenman )、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格瓦斯梅(Charles Gwathmey)、海杜克(John Hedjuk)、迈耶(Richard Meier)】为核心的建筑创作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最为活跃。他们的建筑作品以白色为主,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派和明显的非天然效果,被称为美国当代建筑中的“阳春白雪”。他们的设计思想和理论原则深受风格派和柯布西耶的影响,对纯净的建筑空间、体量和阳光下的立体主义构图、光影变化十分偏爱,故被称为早期现代主义建筑的复兴主义。
什么是白色派?
Origin and Development
起源与发展
二战后,建筑设计倾向于暴露材料本色(即建筑只用砖、木、纸、水泥、玻璃五种材料,而且还尽量使用工厂成品)。 1969年召开的“从事环境研究的建筑家会议(简称CASE)”展览了五个青年建筑师:彼得·艾森曼,迈克尔·格雷夫斯,查尔斯·格瓦斯梅,理查德·迈耶和约翰-海扎克(也就是日后大名鼎鼎的“纽约五)的作品,引起建筑界的重视。由于他们与当时流行的黑色方式不同,他们设计的建筑的基本色调全部采用单独的白色,体现了简单朴素的风格,因此也被新闻媒介和评论界称为“白色派”。
起源
这些建筑师的作品得到了许多美国重要建筑评论家的赞赏和推崇,在会后还出版了《五个建筑师》,对这五个建筑师的设计进行了介绍。这以后,“纽约五”迅速扬名,并对世界建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发展
《五个建筑师》(1972)封面
白色派标志着现代建筑的兴起、发展以及变化,并且受到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伴其与时共进,成为其在建筑领域的实践。他们坚信现代主义的内核仍然具有生命力。可以通过对现代建筑语言的丰富和发展来进一步加以发展,这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否定截然不同,但是当时他们的努力仍旧在探索的过程之中,很快就被后现代主义日渐高涨的声浪掩盖住了,一直到二十年后,当一种被称为“新现代”的以复兴早起柯布西耶现代主义为特征的建筑思潮形成之后,人们才更加清楚地一试到他们的探索的重要价值。
Representative
Personage
代表人物
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
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起初是白色派“纽约五”一员,后来在形式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的建筑总是创建于自己的空间里,无视已有环境。艾森曼始终在捣鼓理论,他的兴趣从1970年代的符号学到1980年代的解构主义,迷上了混沌理论。他深受德里达哲学的影响,建筑因破碎化的形式被人们贴上了解构主义的标签。艾森曼在耶鲁建筑学院开设理论研讨班和高级设计工作室。他致力于“解放”建筑形式,但很多人对其实验风格无法接受,评价他的建筑“对人类充满敌意”。
代表作品
理查德·迈耶(Richard Meier)
他的作品注重立体主义构图和光影的变化,强调面的穿插,讲究纯净的建筑空间和体量。对白色的忠实运用是迈耶建筑最显著的特征,这种风格上的纯粹性在建筑界独树一帜,迈耶对于白色有着独特的理解,在他看来,白色是丰富的,它包含所有的颜色,在白色的表面能够最好地欣赏光影的表演,白色也是苛刻的,它使建筑的空间与结构以更为清晰的方式表现出来,使观者对建筑元素的感知得以强化。迈耶对白色的偏爱使建筑的感念被精确地提炼,建筑由此而具备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其形式也变得更加有力。
代表作品
白色派建筑浅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